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水稻田部分病蟲抗藥性顯著上升

科普2.38W
水稻田部分病蟲抗藥性顯著上升

2016年全國農技中心組織在20個省(區、市)的60個抗藥性監測點監測發現,水稻田褐飛蝨對各類殺蟲劑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白背飛蝨種羣對噻嗪酮、毒死蜱等藥劑處於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褐飛蝨目前監測地區褐飛蝨所有種羣都對吡蟲啉產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在1200倍以上),對噻蟲嗪也產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00~500倍),但對烯啶蟲胺處於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對呋蟲胺處於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對噻嗪酮產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在500倍以上),與2015年相比,褐飛蝨對噻嗪酮抗性倍數大幅提升,特別是江蘇、江西、湖北地區褐飛蝨抗性倍數都在1000倍以上。對毒死蜱產生中等水平抗性。據浙江、江西、湖南等省植保站反映,吡蚜酮由於多年使用,高濃度和低濃度之間褐飛蝨死亡率差異很小,均無法算出抗性倍數,説明當前吡蚜酮抗藥性水平不斷上升,應引起高度關注。

對策建議:褐飛蝨對各類殺蟲劑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因此在褐飛蝨防治過程中,遷出區和遷入區之間,同一地區的上下代之間,應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無交互抗性的殺蟲劑,避免連續、單一用藥。鑑於目前褐飛蝨對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已達高水平抗性,建議各稻區暫停使用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防治褐飛蝨;嚴格限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飛蝨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輪換使用烯啶蟲胺、呋蟲胺、三氟苯嘧啶等新型藥劑,以延緩褐飛蝨抗藥性的發展。

白背飛蝨目前監測地區白背飛蝨種羣對噻嗪酮、毒死蜱等藥劑處於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對吡蟲啉、噻蟲嗪處於敏感至低水平抗性。與2015年相比,白背飛蝨對各類藥劑抗性水平總體上升趨勢明顯。

對策建議:鑑於白背飛蝨和褐飛蝨通常混合發生,且褐飛蝨目前已對噻嗪酮產生高水平抗性,建議各稻區暫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飛蝨,延緩其抗性繼續發展。同時,因為吡蟲啉、噻蟲嗪對白背飛蝨的毒力依然很高,可以考慮在田間稻飛蝨種羣以白背飛蝨為主時選用吡蟲啉、噻蟲嗪或氟啶蟲胺腈與吡蚜酮交替使用。

灰飛蝨長江中下游地區(江蘇、安徽、浙江等省)灰飛蝨種羣對噻蟲嗪、烯啶蟲胺、吡蚜酮等藥劑處於敏感狀態;對毒死蜱處於中等水平抗性,與2015年監測結果相比,大多數灰飛蝨種羣對毒死蜱抗性倍數有所減少。

對策建議:今後應繼續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數,並與噻蟲嗪、烯啶蟲胺或吡蚜酮等藥劑交替輪換使用,延緩其抗性繼續發展。

二化螟浙江東部沿海地區、江西環鄱陽湖地區、湖南南部地區二化螟種羣對雙酰胺類藥劑氯蟲苯甲酰胺抗性水平較高,處於中等水平抗性,比2015年抗性倍數總體有所增加。目前監測地區二化螟種羣均對大環內酯類藥劑阿維菌素處於中等水平抗性,與2015年相比,大部分二化螟種羣的抗性倍數均有顯著增加,特別是浙江、湖南地區二化螟種羣抗性倍數都在50倍以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區二化螟種羣對毒死蜱、三唑磷處於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區二化螟種羣對毒死蜱、三唑磷處於敏感至低水平抗性。

對策建議:二化螟種羣對殺蟲劑抗性狀況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大部分地區今後應繼續限制雙酰胺類、大環內酯類藥劑使用次數,避免二化螟連續多個世代接觸同一作用機理的藥劑。同時,應控制阿維菌素的過量使用,減少對天敵的殺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