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大白菜菌核病的症狀,大白菜菌核病的傳播途徑?

科普2.61W
大白菜菌核病的症狀,大白菜菌核病的傳播途徑?

病菌的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種子越冬。病菌借氣流傳播,病、健株接觸也能傳播,從生活力衰弱部位侵入,發病後,病部又長出新的菌核。菌核可迅即萌發,也可在土壤中長期休眠。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採種株上、混雜在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在春、秋兩季多雨潮濕,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子囊孢子在衰老的葉片上,進行初侵染引起發病,後病部長出菌絲和菌核,在田間主要以菌絲通過病健株或病健組織的接觸進行再侵染,到生長後期又形成菌核越冬。白菜菌核病屬於囊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氣傳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強,從寄主的花,衰老葉或傷口侵入,以病健組織接觸進行再侵染。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採種株上、混雜在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在春、秋兩季多雨潮濕,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浸染衰老的葉片和掉落的花瓣引起發病。

又叫孤丁病,白菜生育期均可受害。幼苗期發病,心葉產生明脈褪綠,繼而葉片出現深淺不一的花葉、皺縮、葉脆,心葉扭曲畸形,有時葉脈上出現褐色壞死斑,或不整齊的波形壞死環紋,根系不發達,難以結球。成株期病株矮縮,葉片上往往出現黃綠相間的花葉、環形壞死斑及黑色星狀小點,葉球不耐貯藏,嚴重病株不能結球。染病種株抽薹晚,抽出的薹短,扭曲畸形,葉片小而硬、明脈、花葉,嚴重病株抽薹前即枯死。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株組織內及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採種株上、混雜在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在春、秋兩季多雨潮濕,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子囊孢子在衰老的葉片上,進行初侵染引起發病,後病部長出菌絲和菌核,在田間主要以菌絲通過病健株或病健組織的接觸進行再侵染。

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的核盤菌侵染所致。侵染循環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在種子中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翌年條件適宜時,菌核即萌發,產生子囊盤,彈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侵入寄主發病後,則通過菌絲在田間進行再侵染。田間還可通過染有菌核病的雜草(如馬齒莧)傳播到香菜上,反覆侵染,後來條件惡化時,病菌又形成菌核進行越冬。

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越夏,也可在採種株上越冬。田間温濕度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藉助氣流傳播,成為春秋兩季發病的初侵染源。此後,由於病株與健株的接觸,引起田間病害的擴展與蔓延,特別是植株中下部衰老葉片上的菌絲,是後期病害流行的主要病菌來源。温度20℃,相對濕度85%以上,有利於病害發生。地勢低窪、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植株過密,田間通風透光差、大水漫灌容易發病。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採種株上、混雜在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在春、秋兩季多雨潮濕,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浸染衰老的葉片和掉落的花瓣引起發病,病部長出菌絲和菌核,在田間主要以菌絲通過病健株或病健組織的接觸進行再浸染,發病後期又形成菌核越冬。

大白菜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越夏,也可在採種株上危害越冬。當田間温濕度適宜,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放射出子囊孢子,藉助氣流傳播,成為春秋兩季發病的初侵染源。此後,由於病株與健株的接觸,引起田間病害的擴展與蔓延,特別是植株中、下部衰老病葉上的菌絲,是後期病害流行的主要病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