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馬鈴薯黑痣病田間如何診斷,發病特點是什麼

科普1.7W
馬鈴薯黑痣病田間如何診斷?發病特點是什麼?

發病症狀:主要危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爛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後染病初,植株下部葉片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灰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均和;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捲曲呈舟狀,心葉節間較長,有紫紅色色素出現。嚴重時,莖節腋芽產生紫紅色或綠色氣生塊莖,或地下莖基部產生許多無經濟價值的小馬鈴薯,表面散生許多黑褐色菌核。

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可構樹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彎曲呈舟狀,心葉節間較長,有紫紅色色素呈現。嚴重時,莖節腋芽發生紫紅色或綠色氣生塊莖,或地下莖基部發生許多無經濟價值的小馬鈴薯,外表散生許多黑褐色菌核。防治方法。1、選用無病種薯,培養無病壯苗,樹立無病留種田。2、發病重的區域,尤其是高海拔冷涼山區,要特別注意適期耕種,防止早播。3、一旦田間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在遠離種植地塊處深埋,病穴內撒人生石灰等消毒

1.輪作倒茬。與玉米、蕎麥、豆類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倒茬。2.選擇良種。選擇的表面無黑色菌核的種薯。3.選擇地塊,推廣壟作。4.播種要選擇適時晚播、適當淺播,縮短出苗時間,減少幼苗與土壤中病原菌的接觸,降低病菌侵害概率。

主要危害幼芽、莖基部及塊莖。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爛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後染病初,植株下部葉片發黃,莖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莖基部常覆有灰色菌絲層,有時莖基部及塊莖生出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塊狀或片狀、散生或聚生的均和;輕者症狀不明顯,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頂部萎蔫,或葉片捲曲呈舟狀,心葉節間較長,有紫紅色色素出現。嚴重時,莖節腋芽產生紫紅色或綠色氣生塊莖,或地下莖基部產生許多無經濟價值的小馬鈴薯,表面散生許多黑褐色菌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