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玉米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

科普1.47W
玉米紋枯病的發生及防治技術

玉米紋枯病,在鹽津縣農民俗稱“花腳杆”,在玉米的中後期發生,我縣一般是7月份開始發生,玉米進入抽雄至灌漿期遇到持續的秋綿雨達到高峯,嚴重時可使穗三葉以下葉片全部枯死,破壞了葉的光合作用,使子粒不飽滿,千粒重下降,甚至黴苞,完全絕收。

症狀:

主要為害葉鞘、葉片、苞葉及果穗,嚴重時可侵害莖杆內部。發病初期在近地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斑點,並逐漸擴大成橢圓形病斑,中央為淡黃色,邊緣為暗褐色,並數個病斑癒合成雲紋狀大病斑,氣候適合就逐漸向上蔓延。氣候潮濕時病部表面有蛛網狀菌絲,初為黃白色,逐漸變為褐色的菌核。

發生規律:

根據我們的調查記載,玉米紋枯病在我縣有以下幾個發生規律:

1.發生年份,立秋後連續陰雨天次數多的年份發生一般都重,比如:1998年至2001年每年的發生面積都在2萬畝以上,有的地方成片上千畝地發生,2006年秋季乾旱、雨量少,陰雨天不多,紋枯病發生面積就小,基本未形成危害。

2.發生地帶,一般集中在海拔800至1300米地帶,這一地帶玉米的抽雄期正好在立秋前後,玉米生育的中後期正是秋綿雨季節,同時,這些地帶土壤質地粘重,比較板結,濕害重,歷史以來玉米就易感紋枯病,而這一地帶玉米的種植面積和收穫產量都佔我縣總量的80%以上,因此,抓好這地帶玉米紋枯病的防治就等於抓好了全縣玉米紋枯病的防治。

3.栽培技術方面,葉片多且披散嫩綠、植株高大的雜交玉米容易感染;偏施氮肥過多、排水不良的玉米容易感染,種植密度過大容易感染。尤其我縣很多地方百姓習慣把四季豆、虹豆、黃瓜、南瓜等作物混作在玉米地裏,造成通透性不強,容易造成玉米倒伏,也大大提高了玉米紋枯病的發病率。

防治技術

1.選擇葉片數適當、葉片直立的抗病性品種;積極推廣寬窄行栽培,育苗移栽、地膜覆蓋等能提高玉米抗逆性的栽培技術;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使植株生長健壯;土壤潮濕,容易積水的地塊要開好四溝,排去積水,降低田間濕度;不要在玉米地裏混作四季豆、黃瓜、南瓜等高杆和攀緣作物,秋收後要及時將帶病玉米植株運出地塊燒燬。

2.發病初期及時剝除病葉鞘及腳葉,集中燒燬。在我縣,玉米紋枯病的發病初期一般是農民在玉米地裏挖套種洋芋的時期,因此,只要提高防治意識,很容易就觀察到玉米是否感染紋枯病,也容易進行剝除病葉鞘及腳葉的工作。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每畝用5%井崗黴素150毫升或25%井崗黴素晶粉25克,加水50—75千克或5%退菌特1000倍液針對植株下部莖杆和發病葉鞘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