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佛手潰瘍病防治方法

科普1.13W
佛手潰瘍病防治方法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丈餘,莖葉基有長約6釐米的硬鋭刺,新枝三稜形。單葉互生,長橢圓形,有透明油點。花多在葉腋間生出,常數朵成束,其中雄花較多,部分為兩性花,花冠五瓣,白色微帶紫暈,春分至清明第一次開花,常多雄花,結的果較小,另一次在立夏前後,9-10月成熟,果大供藥用,皮鮮黃色,皺而有光澤,頂端分歧,常張開如手指狀,故名佛手,肉白,無種子

(1)發生症狀及原因:

是由一種細菌引起的病害。葉片發病,開始在葉背出現黃色或暗黃綠色針頭大小的油浸狀斑點,逐漸擴大成為正、背兩面隆起的米黃色至暗黃色近圓形病斑。以後病斑表皮破裂呈海綿狀,隆起更顯著,表面粗糙呈木栓化,灰白色或暗褐色,中央稍凹陷。病健部的分界處有褐色至暗褐色半透明的油浸狀釉光邊緣,周圍有黃色或黃綠色暈環,後期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狀開裂。病斑大小一般直徑為3~5毫米,大的可達7~8毫米,有時幾個病斑合併成不規則的大病斑。天氣多雨潮濕時,病斑上常有菌膿溢出。

枝梢上的病斑比葉片上的病斑木栓化程度較高,隆起更顯著,黃褐色或灰褐色,近圓形或橢圓形,或環繞枝梢癒合成不規則形,病斑中央也呈火山口狀開裂,病健部的分界處有暗褐色較窄的釉光邊緣,但無明顯黃色暈環。果實上的病斑和葉片上的相似,但病斑較大,一般直徑4~5毫米,最大的可達12毫米。而且木栓化程度更高,隆起更顯著,堅硬粗糙,呈海綿狀,褐色,後期病斑中央的火山口狀開裂比葉片顯著。病斑邊緣也有明顯的油浸狀外圈。在未着色的青果上,有的病斑周圍也可見到黃色暈環。病斑僅限於果皮,不深入果肉。

病原菌潛伏於病部組織越冬,翌年春藉助風雨、昆蟲或枝葉接觸傳播。高温高濕的環境條件有利於發病。潛葉蛾等害蟲危害嚴重時,造成大量傷口,都有利於病菌侵入,使發病嚴重。

(2)防治方法:

①農業措施。培育壯苗,要從苗期抓好,培育不帶病的、生長健壯的苗木。

冬季清園,到了秋末冬初,果實採收後,剪除病枝病葉,並把園內的落葉、雜物一併清理,集中燒燬或深埋,減少越冬病原菌。

加強栽培管理,通過合理施肥、適當修剪、抹芽放梢和加強對潛葉蛾等害蟲的防治工作等,可以減少發病或減輕危害。

②藥劑防治。春梢萌發前後的4~5月,以及秋梢萌發期的8月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1:1:100~150的波爾多液;15%絡氨銅水劑(消病靈)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金核黴素水劑200~300倍液;25%噻枯唑可濕性粉劑(葉枯寧)10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700倍液;14%膠氨銅水劑300倍液;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45%代森銨水劑500倍液;0.5%倍量式波爾多液;硫酸鏈黴素800單位/毫升加1%酒精;10%增效雙效靈水劑250~5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