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淺談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

科普2.21W

一、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積物、農藥、廢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對水層、湖泊、河岸、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與點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的時空範圍更廣,不確定性更大,成分、過程更復雜,更難以控制。當前,在我國農業活動中,非科學的經管理念和落後的生產方式是造成農業環境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如劇毒農藥的使用、過量化肥的施撒、不可降解農膜年年棄于田間、露天焚燒秸稈、大型養殖場禽畜糞便不做無害化處理隨意堆放等。這些污染源對環境的污染,尤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影響最大,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佔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0%—80%。

淺談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

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業生產中的能量和物質流動實現良性循環,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農業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實現資源化處理,可以使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小。具體措施:

1、推廣科學施肥。施用化肥並非施得愈多愈好,農田投入養分過大,盈餘部分並未起作用,而最終是進入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據有關調查研究,一般當農田氦素平衡盈餘超過20%、鉀素超過50%即會分別引起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因而防治重點應在化肥的減量提效上,從技術上指導農民。嚴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鉀的比例,減少流失量。科學施肥要重點抓住以下幾個環節:化肥的施肥方法、數量,要根據天氣情況、土地乾濕情況、農作物生長期及農作物的特異性等決定,實現高效低耗。另外把農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農作物產量,同時又能改良土壤。

2、在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提倡綜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種等農事措施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利用生物技術和基因技術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應用光、電、微波、超聲波、射等物理摧施來控制病蟲害。但鑑於目前農藥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農藥時,噴藥前要仔細閲讀農藥使用説明書,嚴格按照説明書要求使用,並注意自身安全,認真檢查噴霧器有無損壞;噴藥要在清晨或傍晚為宜,避免強風噴灑;噴藥時,不吃東西、不喝水、不抽煙,不要讓兒童或禽畜進入正在噴藥的農田中;噴藥後,不要在噴霧器內存放農藥,噴霧器應及時清洗乾淨;用完後的農藥玻璃瓶應該打碎,金屬罐桶應該壓扁,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嚴禁用洗後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應該掩埋或焚燒,防止二次污染。

3、實現有機肥資源化利用、減量化處置。最大限度地將畜禽糞便等有機肥料用於農業生產,並實現以沼氣為紐帶的畜禽糞便的多樣化綜合利用。另外,對規模化養殖業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提倡“清污分流。糞尿分離”的處理方法。在糞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採取各種措施,削減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4、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管理,控制農藥、化肥中對環境有長期影響的有害物質的含量,控制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的排放。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特別是廣大農民對面源污染的認識,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科學施肥、噴灑農藥等,儘量減少由於農事活動的不科學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中殘餘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檢測、研究機制,為更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