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豌豆菌核病如何防治?

科普1.76W
豌豆菌核病如何防治?

一、豌豆菌核病症狀及危害

豌豆菌核病主要為害本地豌豆莖蔓及莢果。患部早期長滿白色棉絮狀菌絲,後期生鼠糞狀黑色菌核。引起莖蔓萎蔫,莢果腐爛不能食用。

二、豌豆菌核病傳播途徑豌豆菌核病的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及種子越冬。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隨風傳播。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成為再侵染源擴大傳播。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宜温度5~20℃,最適温度為15℃。菌核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時菌核只能存活1個月,而在乾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以上。發病在開花後發生,病原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營養後才能侵染健部。三、豌豆菌核病發病原因1、菌核萌發前,需要休眠至少4周。菌核還往往混於種子中傳播。2、病害侵染也可發生於地下,由菌核直接萌發出的菌絲進行侵染。3、此病在涼爽潮濕氣候條件下發生,流行。適宜病害發展的温度範圍為13-18℃,夏季氣温升至25-27℃以上,病情停止發展。菌核萌發適温為16℃。土壤PH5.5時最適於此菌生長,但病菌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範圍很廣。4、砂壤土有利於此病的發生。尿素可抑制菌核的形成。四、豌豆菌核病預防措施1、收穫後深耕,把菌核埋在土表3cm以下的土層中,能遏制菌核的萌發。勤鬆土、除草,摘除老葉及病殘體。2、選用無病種子,並進行種子處理。從無病株上採種。鹽水當種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殘體時,在播種前用10%鹽水浸種,洗去菌核和病殘體後,再用清水沖洗播種。3、有條件的地方可與水稻、禾本科作物輪作,最好是水旱輪作。4、選擇排水良好地塊,不宜密植,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高壟地膜覆蓋栽培,發病後適當控制澆水。5、發現病株及早處理。收穫完後及時拉秧,清理燒燬病殘物。6、在子囊盤出土盛期中耕,後灌水覆地膜閉棚升温,利用高温殺死部分菌核。7、棚室栽培要控制好濕度,通過控濕、保温、通風等生態防治措施,能達到較好的防病目的。8、育苗牀如用老病土,在播種前3周每用40%福爾馬林處理土壤,用塑料膜覆蓋4~5天,晾2周後再播種。五、豌豆菌核病防治農藥1、在發病前半月內,每5天撒乾草木灰1次,每畝每次撒施20~30公斤,重點撒在土面和豌豆豆莖基部,連續3次,可大大壓低病情,防止蔓延。2、成株期在花後開始噴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腐黴利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隔10~15天噴1次,連續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