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怎樣防治麥類秀夜蛾,麥類秀夜蛾的防治方法

科普2.34W

麥類作物是我國重要的作物,在麥類作物種植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病蟲害,其中秀夜蛾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蟲害,這種蟲害嚴重危害着麥類作物的生長,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麥類秀夜蛾的防治方法。

怎樣防治麥類秀夜蛾?麥類秀夜蛾的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成蟲灰黃褐色,體長13-16毫米,翅展30-36毫米。前翅黃褐或灰黑色,有5條褐色線。環形紋及腎形紋白色或深黃色。卵半圓形,乳白色,孵化前為褐色。幼蟲體灰白色,頭部黃色,腹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褐色線,腹背第8、9節有黑褐色斑。老熟幼蟲體長30-35毫米。蛹紅褐色,背面第5-8節前緣有明顯的點刻,尾刺2根,呈鈎狀向前彎曲。

為害作物:小麥、大麥、莜麥、黍、野生寄主有燕麥、蘆葦、鹼草等

為害症狀:秀夜蛾以幼蟲為害;低齡幼蟲蛀莖取食植株組織,4齡後將麥稈地下部咬爛,麥株呈枯心苗狀,發展後全株枯死,造成缺苗斷條。甚至毀種。

分類屬性:鱗翅目,夜蛾科

發病特點:北方春麥區一年發生一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開始孵化,3齡前幼蟲蛀莖為害,4齡後從麥稈地下部咬爛入土,繼續為害他株,5月下至6月下旬進入為害盛期,幼蟲期約50天左右,老熟幼蟲為害後於6月下至7月上中旬化蛹,化蛹處多在被害株附近地下l-3釐米土表。蛹期15-20天。7月下至8月中旬進入羽化盛期,成蟲盛發後隨即進入產卵盛期。成蟲趨光性較強,利用黑光燈可誘集大量成蟲。成蟲日伏夜出,白天多隱藏在陰濕地邊草叢及作物田土縫中,傍晚出來取食、交尾及產卵活動,直至深夜。卵多產在麥稈莖部葉鞘內側地下l-3釐米處,呈塊狀,每塊20-30粒,每頭雌蟲可產卵200粒左右,多者400餘粒。小麥收割留在茬內的卵塊,隨秋耕翻入地下5-10釐米深處,如翻入15-25釐米深土層,春季幼蟲孵化後,部分幼蟲不能出土而死亡,從而降低發生蟲源。越冬卵春季孵化的遲早與土温有關,土温高則發生早些,土温低則發生遲。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深翻滅卵,將根茬翻入15釐米土層以下,以增加初孵幼蟲死亡率。②適期灌水幼蟲初孵期正是小麥三葉期,麥田灌水可控制低齡幼蟲為害。⑧除掉根茬,將麥根除掉集中燒燬,減少越冬卵量。

(2)燈光捕殺成蟲發生期用20瓦黑光燈誘殺成蟲(可結合其它害蟲一起誘集毒殺)。

(3)化學防治用4%辛硫磷顆粒劑,或用0.5%硫環磷顆粒劑,每畝施1.5-2公斤,播種時,隨種子施入土中。幼蟲期也可用敵百蟲灌根。

標籤:夜蛾 麥類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