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水稻機械插秧技術規範,水稻機械插秧技術

科普6.73K
水稻機械插秧技術規範,水稻機械插秧技術

水稻機插秧技術是一項省工、節本、增產、增效的農機化先進技術,該技術完全適應了水稻羣體質量栽培理論要求,達到定穴、定量、寬行、淺栽的農藝要求。其特點:①機插秧水稻長勢均勻、個體健壯、紮根穩、能有效控制基本苗,能保證秧苗合理密植.通風透光,抗倒伏能力強。②機插秧秧苗在大田中每穴苗數一致。從近幾年的推廣實踐來看,新一輪機插秧技術具有省工、節本、節約用地、高產穩產等明顯優勢,奢嶺街道辦事處從2006年開始推廣機插以來,面積逐漸擴大,機插從機器操作、育秧到管理,都有一整套的技術要求,現僅就田間管理的主要技術作簡要介紹。

1、大田準備:機插秧採用中、小苗移栽,對大田耕整質量和基肥施用等要求相對較高。耕整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插秧機的作業質量。因此,機插秧大田精細耕整十分重要。

1.1

田面質量要求。大田耕整要達到田面平整,無雜草、無雜物、無浮渣,上細下粗,細而不糊,上爛下實,插秧作業時不陷機不擁泥,泥漿沉實達到泥水分清,沉澱不板結,水清不渾濁。

1.2

耕整施肥。大田要精細耕整,達到既便於插秧機作業,又利於促進秧苗早發快發的目的。根據土壤地力、茬口等因素,堅持有機肥和無機速效肥相結合施用的原則,施用量一般為總施肥量的45-50%,以滿足水稻前、中期生長養分的供給。可結合旋耕作業施入,為提高機插質量,避免栽插過深或漂秧、倒秧,大田耙地墁平後須經一段時間沉實。沉實時間的長短應根據土質情況而定,一般需沉實1-2天。

2、大田秧苗特點:機插採用中小苗移栽,縮短了秧苗期,這就決定其與常規人工栽插相比增加了大田的生育期,形成了不同的生育特性。

2.1

返青、緩苗期長。機插水稻適宜移栽的秧齡為3-4葉,此期秧苗基本處於或剛剛結束離乳期,加之播種密度高,根系盤結緊,機插時根系拉傷重,插後秧苗的抗逆性較常規手插秧弱。為此與常規手插秧相比,機插秧的蹲苗期相對較長,活棵返青期遲2-3天,在栽插後7-10天內基本無生長量。

2.2

分櫱節位低(多),分櫱期長。機插秧的秧齡較手插秧小3-3.5個葉齡,但由於機插時植傷較重,返青緩苗期比手插秧長1.5-2.0個葉齡,兩者相抵,機插水稻的大田有效分櫱期就相應延長了2個葉位分櫱,約7-10天,因而分櫱節位增多。

2.3

分櫱勢強,成穗率低。機插水稻實現了寬行淺栽,植株温光條件優越,髮根能力強,這為低節位分櫱創造了有利環境。在緩苗返青後,機插水稻的起始分櫱一般始見於五葉一心期,且具有爆發性,分櫱發生量猛增。再加之分櫱節位低,分櫱期長,羣體數量直線上升,夠苗期提前,高峯苗容易偏多,使成穗率下降,穗型易偏小。

3、大田管理要點:機插水稻實現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滿足了高產羣體質量栽培中寬行淺栽稀植的要求。在大田生產中要根據機插水稻的生長髮育規律,採取相應的肥水管理技術措施,促進早發穩長,走“小羣體、壯個體、高積累”的高產栽培路子,肥水運籌要實行“前促、中控、後保”,創造利於早返青、早分櫱的環境條件。同時控制高峯苗,形成合理羣體,以確保大穗足穗,為奪取機插水稻高產穩產打下基礎。

適時多次輕擱田,之後淺水勤灌。機插水稻的開始擱田期與常規手插稻一樣,由於機插水稻分櫱勢強,分櫱期長,在栽插質量和肥水條件較好的田塊可適當提早至總莖櫱數達預期穗數的70%時開始擱田。值得注意的是機插秧苗夠苗期的苗體小,分櫱也小,對土壤水分敏感,應特別強調輕擱,每次擱田儘量使土壤不起裂縫;切忌一次重擱,造成有效分櫱死亡,導致穗數不足。一般經多次斷水,便可使土壤沉實硬板,站人留腳印(不陷腳),葉色褪淡顯“黃”。經3-4次反覆後,就能達到沉實土壤,促進根系下扎,提高根系活力,抑制莖稈基部節間伸長和無效分櫱的目的。擱田後的水漿管理與常規稻基本相似,要堅持淺水灌溉,乾乾濕濕,以濕為主,達到清水硬板的要求。

機插秧技術作為水稻生產的一項技術手段,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了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水稻機械化種植的發展方向。為此,必須熟悉和掌握機插水稻特有的生育特性,並因地、因苗、因時予以合理的肥水運籌和及時有效地防治病蟲草害,以實現機插水稻的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