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綠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科普3.01W

綠豆是生活中常見的大田豆類作物,在綠豆種植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病蟲害的侵襲,那麼這些病蟲害應該怎麼防治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

綠豆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

綠豆象蟲

一、發生規律

一年可發生4-6代,幼蟲在豆粒內越冬,次年春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善飛,有假死性、羣居性,在貯糧倉內產卵於豆粒上,經15-20天變為成蟲。綠豆象完成一生活世代需24-45天,在25-30℃、相對濕度80%左右,發育快。

二、防治方法

①選育抗豆象綠豆品種。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小雜糧研究中心育成的晉綠豆3號綠豆新品種,高抗綠豆象,是目前國內育成的個抗豆象品種。

②化學防治法。綠豆量較少時,可將磷化鋁裝入小布袋內,放入綠豆中,密封在一個桶內保存。若存貯量較大,可按貯存空間每立方米1-2片磷化鋁的比例,在密封的倉庫或熏蒸室內燻蒸,不僅能殺死成蟲,還可殺死幼蟲和卵,且不影響種子發芽。

③物理防治法。綠豆收穫後,抓緊時間曬乾或烘乾,使種子含水量在14%以下,並且可使各種蟲態的豆象在高温下致死。晾曬好的綠豆貯藏時表面覆蓋一層15-20釐米的草木灰或細沙土,可防止外來豆象成蟲產卵。家庭貯存綠豆,可將綠豆裝於小口大肚密封容器內,如可口可樂瓶、幹爆瓶等,用時取出,不用時再密封,保存效果很好。另外,可利用綠豆象對花生油氣味的敏感,聞觸花生油不產卵的特性,用0.1%花生油敷於種子表面,放在塑料袋內密封,以減輕蟲害。

綠豆輪斑病

症狀:綠豆輪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出苗後即可染病,但後期發病多。葉片染病,初生褐色圓形病斑,邊緣紅褐色。病斑上現明顯的同心輪紋,後期病斑上生出許多褐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乾燥時易破碎,發病嚴重的葉片早期脱落,影響結實。

發生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或越夏,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在侵染。在生長季節,如遇天氣温暖、高濕,或過度密植植株間濕度大,均利於該病發生。偏施氮肥,植株長勢過旺,或肥料不足,植株長勢衰弱,均發病重。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及早噴灑33.5%必綠二號懸浮劑1500—2000倍液,或77%可殺保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或30%鹼式酸銅懸浮劑400—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或2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隔7—10天噴1次,共防治2—3次。

綠豆葉斑病

症狀該病是我國及亞洲綠豆生產上的毀滅性病害。我國安徽、河南、河北、陝西等省發病重,以開花結英期受害重。發病初期葉片上現水漬狀褐色小點,擴展後形成邊緣紅褐色至紅棕色、中間淺灰色至淺褐色近圓形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密生灰色黴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嚴重時,病斑融合成片,很快乾枯。輕者減產20%一50%,嚴重的高達90%。

病原變灰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褐色,具3-8個隔膜,孢痕明顯,大小20-195×36.5(μm);分生孢子鞭形,無色,有7?12個隔膜,基部截形,頂端略尖,直或稍彎,大小300×2.55(μm)。該菌經PDA培養的純菌株,在高粱米培養基上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其數量與温度關係密切,28℃經12小時紫外線照射與12小時黑暗交替培養14天產孢量多,培養24小時萌發。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種子或病

殘體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生長季節為害葉片,開花前後擴展較快,借風雨傳播蔓延。炎熱潮濕條件下,經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原菌大量積累,遇有適宜條件即流行。高温高濕有利於該病發生和流行,尤以秋季多雨、連作地或反季節栽培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秦豆4號、秦豆6號、中綠1號、魯引1號等抗葉斑病品種。選無病株留種,播前用45℃温水浸種10分鐘消毒。

(2)發病地收穫後進行深耕,有條件的實行輪作。

(3)發病初期噴灑50%多黴威(多菌靈加乙黴威)可濕性粉劑1000一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80%大生M一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一6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1:1:200倍式波爾多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