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菊花菌核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科普2.69W
菊花菌核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菊花菌核病是一種在潮濕寒冷的天氣下容易發病的一種病害,那大家知道菊花菌核病的危害症狀和防治方法有哪些嗎?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菊花菌核病的危害症狀

初在莖中下部出現水漬狀病斑,後變為灰白色;潮濕條件下,病部軟腐,表生白色黴層,後期病莖皮層黴爛成絲裂狀,內生有鼠糞狀黑色菌核,有時莖表面也產生菌核。

菊花菌核病的病原

在PDA上菌叢白色,氈狀,菌絲體平展,粗糙,生長迅速。菌絲無色,有分枝,併產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頂端或其分枝頂部不規則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無色單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僅1.5-3×1-2(μm),一星期後逐漸形成初白色後外層黑色不規則形的大菌核。

菊花菌核病的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成熟後,遇空氣濕度變化即將囊中孢子射出,隨風傳播,侵染周圍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時直接產生菌絲。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成為再侵染源擴大傳播。菌絲迅速發展,致病部腐爛。當營養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產生菌核,菌核不經休眠即萌發。該病在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温5-20℃,15℃最適。子囊孢子0-35℃均可萌發,以5-10℃最有利。菌絲在0-30℃均能生長,20℃最適。菌核形成的温度與菌絲生長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經5分鐘致死。

菊花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氣;科學配方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適時灌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深翻土地,清除田間病殘組織。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多·硫懸浮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1)農業防治。

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氣;科學配方施肥,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適時灌溉,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深翻土地,清除田間病殘組織。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0%多·硫懸浮劑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常用藥劑多·硫、甲基硫菌靈、混殺硫、多菌靈、撲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