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麥中後期病蟲害防治技術意見

科普7.95K
小麥中後期病蟲害防治技術意見

目前,小麥已進入抽穗期,同時,各種病蟲害也將進入發生危害高峯期,為確保及時開展病蟲害預防,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危害損失,提出以下病蟲害防治技術意見,以供參考。

一、小麥赤黴病

小麥赤黴病是一種暴發性、流行性、氣候性病害,近幾年在我縣發生較重。赤黴病不僅導致麥穗枯黃,籽粒秕瘦,嚴重減產,還因病粒含有嘔吐素、赤黴烯酮等毒素而嚴重影響小麥品質,對小麥生產危害極大。根據菌源、品種和氣象等條件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偏重發生,若小麥抽穗揚花期間多連陰雨或霧霾、結露天氣,赤黴病將大流行。針對今年小麥赤黴病可能嚴重發生的嚴峻形勢,各相關部門和農民朋友要高度重視,實行“以防為主,主動出擊,見花打藥”的防治策略,切實做到適時噴藥,預防赤黴病暴發流行。預防要選擇內吸性、滲透性、耐雨水沖刷性較好和持效期較長的藥劑,同時用藥量要足,噴液量要大,噴灑要勻。藥劑用量:戊唑醇、羥菌唑等藥劑每畝用有效成分7-10克,不僅具保護和治療作用,且能顯著降低毒素產出。多菌靈、甲基硫菌靈每畝用有效成分50-90克,氰烯菌酯每畝用有效成分40-50克,咪鮮胺每畝用有效成分10-15克,井崗·蠟芽菌每畝有效成分20-30克。若天氣條件適宜病害發展,應在首次用藥後7天進行第二次噴藥,以保證防治效果。

二、小麥條鏽病

小麥條鏽病是小麥上一種嚴重的遠程氣傳性病害,主要為害小麥的葉片、葉鞘、莖稈和穗部。初發病時夏孢子堆為小長條狀,鮮黃色,排列成行,像縫紉機軋過的針腳一樣,呈虛線狀。該病具有爆發性強、蔓延速度快、為害嚴重等特點,一般發生田塊可減產1—2成,重發田塊可減產5成以上,甚至絕收。

目前,我省豫南地區已普遍發生。因此,相關部門和農民朋友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小麥條鏽病的潛在威脅,密切注視其發生動態,發現一點防治一片,封鎖發病中心,控制初侵菌源,力爭把條鏽病控制在點片發生階段。防治方法:用25%戊唑醇或12.5%烯唑醇每畝20-30克對水50公斤噴霧。

三、穗蚜、麥蜘蛛、白粉病、鏽病等

穗蚜可用吡蟲啉、啶蟲脒噴霧防治;麥蜘蛛可用阿維菌素噴霧防治;白粉病、鏽病可用烯唑醇、戊唑醇噴霧防治;葉枯病和穎枯病可用多菌靈噴霧防治。預防乾熱風可在小麥灌漿期噴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以上藥劑應根據各種病蟲發生程度、乾熱風預報及小麥長勢情況,統籌兼顧,各計各量,混合噴施,儘量做到一噴多效。噴灑時間最好在晴天無風上午9-11時,下午4時以後噴灑,每畝噴水量不得少於30公斤,要注意噴灑均勻。小麥揚花期噴藥時,應避開授粉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以後進行噴灑。在噴施前應留意氣象預報,避免在噴施後24小時內下雨,導致防效降低。高產麥田要力爭噴施2-3遍,間隔時間7-10天。施藥時要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操作規程,做好人員防護工作,防止農藥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