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柑桔矢尖蚧的危害症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科普2.38W
柑桔矢尖蚧的危害症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柑桔矢尖蚧是柑桔生產中容易出現的的主要害蟲之一,近年來其危害有逐漸加重的趨勢。而且,果農們反映其防治十分困難。本文為大家總結了,供大家參考。

1、矢尖蚧的識別

因其雌成蟲的介殼形似箭頭,故稱作矢尖蚧。介殼長2~4mm,寬1~1.3mm,棕褐色,邊緣色淺呈灰白色,前尖,後寬,中央有一條縱脊,一、二齡若蟲的蜕皮殼依次位於前端,橙黃色,介殼質地較硬、略彎曲。剛孵出的幼體扁平橢圓,半透明,橙黃色,細端有一殼點,粗端介殼長形,是由粉白色棉絮狀蠟質物構成。雌成蟲體被褐色介殼保護,長1.1~2.0mm,寬0.6~1.0mm,橙黃色。雄蟲介殼狹長形,由粉白色蠟質絮狀物組成,背部有3條縱脊,兩側平行,一齡蜕皮殼位於前端,淡黃色,長1.3~1.6mm。

2、危害症狀

矢尖蚧的雌成蟲和若蟲在柑桔的葉片、果實、嫩枝、嫩芽或枝幹上危害,吸取組織汁液。常引起受害柑桔葉片黃化、捲曲、提早落葉,新梢抽生量少、枯枝增多,果實被害處成黃綠色,產果量低,商品性差、果味酸。矢尖蚧危害的柑桔樹常伴隨煤煙病的發生,光合作用受阻,樹體同化物質積累少,受害植株樹勢衰弱,嚴重的造成整株枯死。

3、矢尖蚧的發生發展規律

矢尖蚧在儀隴縣1a發生3代。越冬蟲態主要以雌成蟲為主,有少量低齡幼蚧。1齡幼蚧高峯期第1代5月上中旬,第2代7月中旬,第3代9月下旬。矢尖蚧1代幼蚧發生期與柑桔花期有一定的相關性。復興鎮1代幼蚧葉上初見日與椪柑的初花期基本一致,1代幼蚧高峯期比初花期遲20~25d。第1代幼蚧主要寄生於老葉上,第2代大部分在新葉上寄生為害,第3代主要寄生在果實上。栽植密度大,樹冠交叉,通風透光不良的果園危害嚴重,大樹、老弱樹發生重。越冬代成蟲絕大部分集中在樹冠下部,同時,葉背蟲口密度大於葉片正面。

4、個別地方猖獗發生並難以控制的原因

4.1果樹管理冬季清園質量差

發生重的果園,大部分果農重產量、輕管理,偏施氮肥、整形修剪技術缺乏,致使樹體枝葉瘋長,樹冠鬱閉、通風透光不良,有利矢尖蚧的發生蔓延。冬季和早春是控制矢尖蚧的關鍵時間,能大大壓低蟲口基數,發生重的果園果農基本沒有清除病蟲枝葉,沒有進行修剪,也沒有用藥劑清理果園,越冬蟲口基數大。

4.2防治時期不對

防治的關鍵時期是各代幼蚧的盛發期,尤其是第1代幼蚧。儀隴縣第1代幼蚧高峯期正處農忙季節,果農耽誤了防治時機,最終導致後期難以防治,從而釀成蟲害的大量發生。

4.3藥物使用不對路

由於大量使用廣譜性的殺蟲劑,如氧化樂果、水胺硫磷等,殺死大量有益生物,失去了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

4.4噴藥部位不當

噴藥的重點部位應在樹冠的中下部和葉片的背面。

5、綜合防治措施

5.1農業防治

在冬季或早春修剪,及時剪出嚴重病蟲枝、乾枯枝、陰蔽重疊枝、纖弱枝,清除柑桔園內落葉落果,集中燒燬或深埋;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以腐熟基肥為主,適量增施速效肥,促發新梢,增強樹勢。

5.2生物防治

據初步調查,儀隴縣矢尖蚧的主要天敵有瓢蟲、寄生蜂、草蛉、日本方頭甲、蜘蛛、捕食蟎和寄生菌等,應避免使用廣譜性的藥劑,保持好柑桔園區生態環境,利用天敵有效控制矢尖蚧的大量發生。

5.3化學防治

應採取“普治越冬代,狠治1代,挑治2、3代,把握關鍵時期巧施農藥”的防治策略。

5.3.1做好預測預報,確定用藥時期

如何判斷第1代幼蚧盛發期呢?可在4月上中旬把長有矢尖蚧雌成蟲的柑桔枝梢剪下,插入裝有清水的玻璃器皿內,放於果園內,注意觀察有無剛孵化的幼蚧爬出,如發現幼蚧出現,在20~25d後就是第1代幼蚧的盛發期,也是用藥防治的關鍵期。復興鎮第1次用藥防治矢尖蚧最佳時期在5月中旬,以後每隔15~20d視蟲情用藥1~2次。

5.3.2注意噴藥質量

噴用農藥要求仔細、均勻。藥劑應該充分與蟲體接觸才能達到防治效果,噴藥達到樹冠略有滴水為止。樹冠的上部、樹冠的下部、樹冠的內膛等都要噴施均勻,重點在下部、內膛的陰蔽枝。1代幼蚧噴藥以老葉為主,2、3代以新葉和果實為主。

5.3.3注意用藥次數

結合冬春季修剪,普遍施用一次以殺蚧為主的清園劑,如松脂合劑等;第1代幼蟲盛發期用藥1次,嚴重的果園隔15~20d再用藥1次;7月和9月2代、3代幼蚧盛發期適當挑治。

5.3.4常用藥劑

可選用40%速蚧克(或速撲殺)乳油800~1000倍,或25%撲蝨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

標籤:柑桔 防治 矢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