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加強當前水稻管理積極防治黑條矮縮病

科普1.1W
加強當前水稻管理積極防治黑條矮縮病

今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在35萬畝左右,其中防蟲網育秧機插秧與拋秧面積在1.8萬畝,旱直播5.2萬畝,常規育秧人工插秧面積28萬畝。

目前全縣水稻正處於分櫱期,大部分生長良好,但部分地塊出現不同程度的矮縮、僵苗、黃葉、幹尖、根系變黃髮黑等生長不良現象。不少農户在噴施幾遍農藥後仍不見好轉,不知道下一步將如何管理,個別農户甚至有放棄管理的想法。

縣農業局非常重視,抽調32名農技人員,組成8個技術指導工作組,由副科級領導帶隊,於7月15-17日深入全縣稻區,直接到村進行田間實地考察,在鄉鎮農技部門的積極配合下,基本摸清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情況。7萬畝防蟲網塑盤育秧機插秧、拋秧和直播稻生長良好。生長不良的地塊主要為常規育秧人工插秧的28萬畝稻田,全縣種植的所有品種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病,發病田塊面積18.5萬畝;不同品種之間發病程度不同,發病率在10%以下的輕病田8.61萬畝,發病率在11%-30%間的中病田5.51萬畝,發病率在30%以上的重病田4.23萬畝,發病率在90%以上近乎絕產的地塊5000畝左右。

針對當前的水稻生長情況,縣農業局組織農技、植保、種子、土肥等方面的有關專家,對全縣水稻生產情況進行了會商,通過分析研究,對種植品種、種植方式、管理措施、羣眾的思想動態等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看清了當前水稻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搞好水稻生產,開展技術指導提供了很好的生產依據。

一、部分水稻生長不良的原因

1、灰飛蝨傳毒,誘發黑條矮縮病。黑條矮縮病是由灰飛蝨帶毒傳播的病毒病,是一種常見病害,主要是今年麥田灰飛蝨大爆發,在麥收前後大量遷入水稻秧田傳毒所致。品種間對黑條矮縮病的耐病性有差異,因此,黑條矮縮病在不同品種上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2、插秧過深,誘發僵苗。由於移栽時耥田過重,土壤沉實不好,插秧後秧苗緩慢下沉,有的地塊插秧深度達8-9釐米,拔出秧苗後看到秧苗生出二層根,表現明顯的生長不良,水稻緩苗期推遲7-10天。

3、灌水較深,根系變黃髮黑。插秧後不少農户為了防高温曬苗灌深水護秧,返青後仍然保持較深的水層。再加上7月5-7日的暴雨,溝滿壕平,地下溝的水高出水稻秧田,形成倒灌,水稻長期處於淹水狀態,因缺氧導致根系變黃、發黑,降低了根系吸收肥水的能力,上部葉片發黃、幹尖。有些低窪地塊因排水不良,目前田間仍有積水。

二、主要管理措施

根據以上原因分析,針對生長不良的秧苗,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加強管理,促進弱苗轉壯,增加分櫱,把產量損失降至最低。

1、分苗補栽。對發病株率達到90%以上的重度發病田塊,利用直播稻、機插秧苗補栽或從生長較好的稻田中分苗帶土移栽。因直播稻播種較密,畝苗量一般在30萬以上,在每畝留足23-25萬株苗的基礎上分出多餘的苗,旱直播稻每平方米留苗340-370株。生長良好的人工插秧稻田在每畝留足22-23萬株苗的基礎上,可以分苗移栽。

2、適當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對發病株率較低,有一定產量而生長不良的中、輕度發病田塊,每畝增施15-20斤尿素,以促進分櫱。堅持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則。

3、淺水分櫱。分櫱期間田間保持3-5釐米的淺水層,切忌大水淹沒心葉。大雨過後注意排水,切忌田間長期積水。以活水灌溉為好。

4、對生長不良的田塊適當推遲3-5天烤田。對苗量不足的田塊,也可以不烤田,採取輕晾的方式代替烤田,以延長分櫱時間,增加有效分櫱。

5、噴施葉面肥。為了促進水稻的分櫱生長,在根系發育不良,吸收能力降低的情況下,葉面噴施天達2116或蕓薹素內酯加磷酸二氫鉀。或葉面噴施天達2116、蕓薹素內酯加硫酸鋅。每3-5天噴施一次,連噴2-3次。注意磷酸二氫鉀和硫酸鋅不能同時噴施。

6、加強技術指導。縣鄉農技人員要加強分類指導,特別是要指導到發病重的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