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問答 > 有問必答

花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問:花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花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近幾來,花生死棵問題越來越嚴重,已成為花生生產上的上大障礙因素,正確識別花生死棵的原因,並及時進行防治,是確保花生高產穩產的關鍵。那麼,花生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花生青枯病

該病從苗期至收穫期均能發生,以花期發病多。病株地上部初表現失水狀,通常是在主莖頂梢第2葉片首先萎蔫或側枝頂葉暗葉片自上而下急劇凋萎,葉色變淡,但仍保持綠色,故名"青枯"。植株地下部主根變色軟腐,縱切根莖部,初期維管束變淺褐色,後變黑褐色。在潮濕情況下,剖視莖部,常見有渾濁的乳白色液,用手擠壓可流出菌濃。自發病至枯死一般7一15天,嚴重時2~3天可全株枯死。

該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帶菌土壤、病殘體及糞肥。田間流水也是傳病的主要途徑;其次人畜、農具及昆蟲等也是傳播媒介。病菌由植株傷口或自然孔-侵入,通過皮層組織侵入維管束,病菌迅速繁殖後堵塞導管,井分泌毒素,使病株喪失吸水能力而凋萎。病菌多在花生的花期侵入,以開花至初莢期發病厲害,結莢後期發病較少。連作地病原積累多,連作時間越長髮病癒重。軲作田,特別是水旱輪作田發病輕。凡保水、保肥力差,有機質含量低的瘠薄土壤,或易板結的粘土、砂礫土等發病較重。高温多濕,時晴時雨,有利於病害發生。

二、花生莖腐病

花生莖腐病俗稱“倒秧病”、“卡脖病”、“死秧”,常引起花生整株或側枝死亡,造成嚴重減產。莖腐病症狀在幼苗期主要表現為子葉發生黑色腐爛。花生感病初期,地上部葉色變淡,葉片下垂,複葉閉合,隨着病情的發展,葉柄全部下塌,整株萎蔫。成株期多在基部對側枝上下發生,長出許多黑色小突起,引起側枝分期死亡。該病病菌從子葉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頸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狀病斑,後變黑褐色,引起根基組織腐爛。當潮濕環境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剝落,纖維組織外露。當環境乾燥時,病部表皮凹陷,緊貼莖上,成株期感病後,約10~30天全株枯死,發病部位多在莖基部貼地面,有時也出現主莖和側枝分期枯死現象。

病菌主要在種子和土壤中的病殘株上越冬,成為明年發病的來源。如果病株作為飲料或莢果殼飼養牲畜後糞便,以及混有病殘株所積造的土雜肥也能傳播蔓延。在田間傳播,主要是靠田間雨水徑流,其次是大風,不過農事操作過程中攜帶病菌也能傳播。在多雨潮濕年份,特別是收穫季節遇雨,收穫的種子帶菌率較高,因此,不僅是病害的主要傳播者,而且通過引種還可以遠距離的傳播。

三、花生根腐病

花生根腐病由半知菌亞門的鐮刀菌侵染所引起,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發生。花生播後出苗前染病,可引起爛種、爛芽。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莖基腐和莢腐,病株地上部表現矮小、生長不良、葉片變黃,終致全株枯萎。由於本病發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維管束,使病株根變褐腐爛,維管束變褐,主根皺縮幹腐,形似老鼠尾狀,患部表面有黃白色至淡紅色黴層。

病菌主要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併成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帶菌的種仁、莢果及混有病殘體的土雜肥也可成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農事操作而傳播。初侵接種體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種體為大、小分生孢子,能從寄主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維管束內繁殖蔓延。通常植地連作、地勢低窪、土層淺薄、持續低温陰雨或大雨驟晴、或少雨乾旱的不良天氣發病較重。

四、綜合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魯花11號、豫花7號、9號等。

2、合理輪作換茬,避免重茬耕作。

3、播前曬種,防止種子黴捂。

4、化學防治: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5%拌種。在苗期於齊苗後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在開花前再噴一次,或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防治青枯病可選用20%噻菌茂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兑水60公斤噴灌根部,若遇連陰雨,發病快又無法灌藥時,每畝用20%噻菌茂可濕性粉劑300—500克加50%福美雙800—1000克,與50斤過篩細土拌均勻後,撒於花生窩中。

標籤:病害 花生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