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走出“見蟲就打,見病就治”的誤區

科普1.44W

農作物生了病,或長了蟲子,經常會造成農業生產的喪失。為了確保作物豐收豐收,除了種植抗性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和採取生物及農業防治辦法外,噴灑藥劑不斷是必要的應急防治辦法。然而,“見蟲就打,見病就治”的濫用農藥誤區,讓農民在每個生長季節裏都要幾次乃至十幾次地噴灑農藥。這樣做,不僅耗費錢財,還污染了環境和農副產品。

走出“見蟲就打,見病就治”的誤區

首先,“見蟲就打,見病就治”的想法與現實不符。因為農業生產絕大多數是開放的,即使是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設施農業也不可能與天然環境隔絕。完全消滅某種病蟲害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其次,農業生產作為一種產業,必須遵守一定的經濟規律。最基本的原則是產出要大於投入。顯然,如果病蟲害數量不大,沒有造成喪失或者所造成的喪失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勞師動眾的防治就是白花錢。所以,現在規定了一些病蟲害的防治指標,只有某種病蟲發生程度高於這個指標時,進行防治才在經濟上比較合算。

許多所謂的病、蟲、草害,只是因為他們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他們自身並不那麼壞,甚至是生態環境中不可短少的成員。像狗尾草就是人類栽培穀子的祖先;翠色花葉病毒能夠形成雜色鬱金香,增長觀賞價值;人類對待他們的立場需要從敵對改變成容忍,從防治改變成管理。這就提出了適度的防治和許可保留一定數量的病蟲。

遵守經濟閾值和防治指標進行防治是農業生產和植物保護的一種提高,理應得到社會和花費者的支持和配合。為了下降蔬菜和水果中的農藥殘留,花費者不應該懇求農產品絕對沒蟲沒病。碰到個別情況,把有病蟲的挑出來,扔掉就能夠了。

標籤:見蟲 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