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治

科普2.72W
雞大腸桿菌病的診治

雞大腸桿菌病是指部分或全部由大腸埃希氏菌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的疾病,其抗原性複雜,血清型多樣,臨牀症狀和病理變化多變,包括大腸桿菌性敗血症、大腸桿菌性肉牙腫、氣囊炎、腫頭綜合症、腹膜炎、輸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及臍炎、卵黃囊炎等,最常見的是急性敗血症和卵黃性腹膜炎。多與病毒性疾病與其他細菌性疾病併發,且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給畜牧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禽大腸桿菌病類型越來越多,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此病的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途徑及誘發因素也越來越多,特別是在集約化養殖場,暴發的機會不斷增加。禽大腸桿菌病引起的死亡增加、生長緩慢、飼料報酬下降和胴體加工過程廢棄升高,以及大量的藥物、疫苗和人工費等的支出造成損失很大。資料表明,雞大腸桿菌病居雞細菌性疾病之首,佔33%。我國每年因大腸桿菌病死亡雞3170萬隻,經濟損失3億多元。鴨、鵝、鴿、鵪鶉患大腸桿菌病引起的損失也十分巨大。各種家禽對本病都有易感性,從胚胎期至產蛋期均可發生,但幼齡階段更易感,肉雞比蛋雞易感,在鵝羣中主要侵害種鵝。雛雞發病率可達30%~60%,大腸桿菌在自然界分佈廣泛,飼料、飲水、器具以及禽舍的空氣、塵埃常被其污染,家禽通過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大腸桿菌也可通過污染的蛋殼侵入卵黃囊而引起胚胎感染死亡,交配和人工授精也可造成本病的傳播。由於卵巢感染或輸卵管炎,在蛋的形成過程中大腸桿菌即可進入蛋內,這樣就可造成本病經蛋垂直傳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寒冷季節多發。環境衞生差,飼養管理不當,雞羣密度過大,氣候突變等因素可誘發本病。本病常易成為其他疾病的併發或繼發病。雞羣中存在傳染性法氏囊炎、包涵體肝炎、雞敗血支原體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球蟲病時,常常併發或繼發大腸桿菌病。雞、鴨中最常見,多見於雛雞和6~10周齡幼齡雞發病。病死率為5%~10%。最急性病例無任何症狀突然死亡。病程較長的主要表現呼吸道症狀和腹瀉,病雞鼻腔分泌物增多,張口呼吸,常發出咕咕的聲音。雞冠和肉髯暗紫色。病雞排出黃色或黃綠色的稀便。剖檢可聞到特殊臭味,可見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腸粘膜充血、有出血點,少數病例腹腔有積液和血凝塊。雞羣生存生長的環境對雞羣的健康狀況和生產性能有着重要的影響,如營養、通風、密度、温度、濕度、衞生條件、斷喙、轉羣、運輸、設備維修、異常噪音等。任何一種環境因素的改變都會讓雞羣出現應激反應,嚴重者導致發病。對此,應從種雞的管理入手,在種蛋入孵前用高錳酸鉀和福爾馬林進行燻蒸消毒,也可浸泡消毒。育雛舍要經過清掃、沖洗、噴霧和燻蒸四步消毒。由於育雛對温度的要求很高,在育雛前3d,保證育雛室的温度達到33℃~35℃,以後每週均勻地下降3℃,直到30d育雛期結束,使室温維持在18℃~21℃左右,育雛期間在供暖爐上適時蒸發點食醋或定期帶雞噴霧消毒。這樣既可以保持空氣濕潤,有可保持地面乾燥,效果很好。保證温度的同時合理透風可以減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也是仿製大腸桿菌病的一個有力措施。最後要加強消毒,必須重視消毒和消毒效果,因此飼養時務必做到全進全出;空舍期間打掃衞生和3~5遍消毒;上雞之後對飼養管理人員尤其外來人員消毒,對水槽料盆的消毒;定期不定期的帶雞消毒。大腸桿菌對多種抗菌藥物易產生耐藥性,所以在治療前最好能用分離出的大腸桿菌做藥敏試驗,選擇高度敏感藥物用於治療。常用於治療本病的藥物有氟苯尼考、阿米卡星、氟喹諾酮類(如:環丙沙星)、頭孢噻呋、強力黴素、中草藥製劑等[13]。治療時還應對症治療,補充維生素和電解質等。育雛期間或發病時,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有利於控制本病的暴發。用中藥黃連10g、黃柏10g、大黃5g,開水煮熬3次(100只成雞用量)供雞自由飲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標籤:診治 大腸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