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葵花菌核病的病狀及防治措施

科普3.23W
葵花菌核病的病狀及防治措施

葵花籽是人們日常喜愛的小零食之一,因此葵花籽的需求量也在增加。近年來由於田間管理、連作等原因導致病害流行且連年加重,不僅威脅生產發展及農民的收益,還給葵花種植產業造成很大的影響。現將葵花菌核病的發生於防治技術分享如下,希望對您種植葵花時有所幫助:

1.症狀及發病情況

調查結果表明1996年以前葵花菌核病在我區發生很少,發病率不足1.5%,1998年開始上升到

3%左右,1999年達5%,2002年為8%左右,2003年達到20.1%,嚴重地塊達45%。

2003年10月份的大雨使葵花大面積倒伏,加劇了病害的大流行,產量損失

30%以上。該病在我區主要表現症狀有兩種類型,即莖腐型和花腐型。莖腐型在莖稈的各部位都能發生,初期在莖表面出現橢圓形褐色病斑,逐漸擴大,約15~20天后大面積的黑褐色病斑繞莖一週形成釦環後,植株萎蔫死亡或遇風猝倒死亡,此類型症狀多見於莖中下部或穗頸處。花

(穗)腐型葵花開花後在花盤背後的花托部分出現水漬狀淡褐色圓形病斑,擴大到全花盤後使組織腐爛變軟,腐解後無明顯的惡臭味。天氣潮濕或遇雨會出現白色菌絲,最後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盤正面,菌絲遍佈在籽粒之間,形成黑色菌核網覆蓋在花盤。後期因花盤組織結構腐爛使整個花盤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籽粒上的症狀一般不十分明顯,嚴重時果皮脱色變白,籽仁褐色,失去商品和種用價值。

2.病源及流行規律

病原菌是核盤菌科,核盤菌屬菌核病菌,黑色。病害發生在莖部的菌核形成少,花盤上發病時菌核較多。菌核可以抵抗不良環境,在-40℃或濕熱55℃時經10分鐘仍有生活力,水淹狀態下僅30天即腐爛死亡。條件適宜時菌核開始萌發,可直接形成菌絲侵染寄主,也可形成子囊盤產生子囊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到寄主表面後,發芽成菌絲侵染,使葵花發病。病原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種子中越冬,菌核病嚴重地塊種子帶菌率為10%以上,菌核能混於種子間,果皮、種皮、子葉和胚均可帶菌。播種後可造成幼苗死亡或幼苗根部及根莖部發病。土壤中的菌核大多分佈0~10釐米的土層中,菌核萌發的菌絲直接可從傷口侵入葵花的根或根莖部位而發病。土壤表層的菌核都可產生子囊盤並釋放子囊孢子隨風雨、氣流傳播到莖葉或花盤,可直接或從傷口侵入。病原菌在侵染過程中分泌草酸和一些酶類,如果膠酶、多豐乳糖醛酶促使寄主組織腐爛分解,出現病害症狀。

3.防治技術

因2003年葵花菌核病嚴重發生和危害,給2004年葵花的生產帶來了很大隱患,主要是增加了種子帶菌和土壤中菌核數量和密度,在防治技術上應採取以下措施。

3.1實行輪作

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數年,一般3年後活力大部喪失,所以採取葵花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換茬,能大大減輕發病。輪作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但不能與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輪作。

3.2搞好田園衞生

將病株、殘枝敗葉、病花盤、籽粒徹底清除出田間深埋,或燒掉以減少病原。

3.3種子處理

從無病區引進或從健康花盤收集種子,經挑選去除夾雜的菌核,播前可選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5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等藥劑,用種子量的0.3%~

0.5%拌種,防治效果能夠達80%以上。

3.4花期及時噴藥

當葵花現蕾開花後,如遇連陰雨天,或本身就是重病連茬地塊應及早用藥防治,藥劑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亦可用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於盛花期後每隔7天1次連噴藥2~3次,防治效果顯著。

做好葵花種植產區菌核病的防治工作,可大大降低該病發生的概率,確保農民的種植效益和葵花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