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麥赤黴病識別與防治

科普6.93K
小麥赤黴病識別與防治

小麥赤黴病是我國小麥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來,隨着耕作制度的變革、肥水條件的改善和氣候異常變化的加劇,小麥赤黴病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的蔓延速度、流行頻度、為害程度有加快、加重的發展趨勢。赤黴病的流行不僅造成小麥嚴重減產,而且因病粒中含多種對人、畜危害極大的病原毒素,嚴重影響了小麥的品質與商品價值。

小麥赤黴病又稱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屬真菌性病害,該病在我國各麥區均有發生。小麥各生育階段都可被赤黴病菌感染,從幼苗到抽穗期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莖基病、穗腐和種子黴爛。其中,損失最嚴重是穗腐,導致產量下降,出粉率降低,並且病麥中含有毒素。

一、識別要點

1、苗枯是由種子帶菌或土壤中病殘體侵染所致。

先是芽變褐,然後根冠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濕度大時產生粉紅色黴狀物。

2、穗腐病菌在小麥抽穗揚花期侵入,初期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漸擴大至整個小穗,小穗枯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黴層。後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用手觸摸,有突起感覺,不能抹去,籽粒乾癟並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黴層。小穗發病後擴展至穗軸、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莖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後變褐腐爛,致全株枯死。

4、杆腐多發生在穗下第一、第二節,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後擴展為淡褐紅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病情嚴重時,造成病部以上枯黃,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氣候超濕時病部表現可見粉紅色黴層。

二、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品種。

2、合理排灌,濕地要開溝排水。收穫後要深耕滅茬,減少菌源。適時播種,避開揚花期遇雨。

3、提倡施用漚制堆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氮磷鉀結合,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用增產菌拌種。每20-30斤用固體菌劑100-150克或液體菌劑50毫升對水噴灑種子拌勻,晾乾後播種。

5、化學防治。重點是在小麥揚花期預防穗腐發生。

在始花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0%多菌靈鹽酸鹽(防黴寶)可濕性粉劑1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黴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60%甲黴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5-7天防治一次即可。30%戊唑醇和福美雙以10:7配比組合防治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