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農民對“症”自造個性化“私家肥”

科普2.08W

粵東地區地少人稠,農民阿毅種了1畝水稻、一畝芭蕉和三分葉菜,但他長期以來只施一種肥,問他為什麼不針對每一種農作物施不同的複合肥?他説他知道長期施一種化肥對土壤不好,但三種作物三種肥料,一包50斤,這點地他實在用不了,用不了放在家裏又很容易出現板結,無奈只能將就着用一種化肥。阿毅的這種尷尬在農村普遍存在,也越來越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12月中旬,來自全國各地的權威專家學者聚集廣東省惠東縣,現場研討“政府測土、專家配方、農民來造自己的私家肥”的工業化大生產“和原生態增值模式”,希望找到一個工業化大生產下複合肥產供銷模式與農户個性化需求之間的平衡點,實現“對症”施肥。

農民對“症”自造個性化“私家肥”

專家們認為,複合肥的誕生,改善了單質肥的肥效,為中國農業豐收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傳統的複合肥只大能批量生產,與目前測土配方、一家一户個性化、小批量用肥需求的現實矛盾越來越突出,與肥料相關的資源浪費、土壤酸化、土壤板結問題越來越突出,農產品品質提升緩慢,這些都成為農業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新農業的發展,亟需肥料生產經營與供應的新模式的出現。

傳統的複合肥產供銷模式,從原材料生產商――原材料供應商――複合肥生產商――各級批發商――零售商――用户,層層環節都在抬高複合肥價格,而且供應模式決定了使用複合肥的手段單一,氮、磷、鉀等有效成分的配方和比例,在生產的時候就以固定,農户無法有針對性施肥。而“和原生態增值模式”則將傳統的產供銷模式一分為二,前端把複合肥生產功能前移到大化肥生產廠家,直接將原材料生產為每一顆都含氮、磷、鉀等元素的複合肥原粒,省去了複合肥的生產過程,節省了能源,符合低碳經濟的綠色發展模式;在後端,將小型化配肥機器安放到中斷零售店,整個供應鏈整合為原材料生產商――和原生態服務站――農户”三個環節,同時藉助強大的數據庫系統和3G網絡,“和原生態增值模式”集合全國各地政府多年的測土配方數據和專家支持隊伍,農户只要提供自己的姓名、土地名,以及種植的植物、生育期及其自己的獨特要求(如希望提早收穫、耐儲運、提高蛋白質/糖份等),服務站電腦系統就能給出農户個性化複合肥的最佳配方;通過3G網絡,專家足不出户就可接受全國各地農民的諮詢,加上長期在農村巡迴服務的技術人員,農户則可對“症”自造個性化“私家肥”,真正將測土配方施肥的配方肥料供應問題徹底解決。以此模式,複合肥利用率可提高15%――30%,每畝化肥節支25元,;且水稻每畝增收100元,蔬菜每畝增收200――400元,在增產、節支、提高品質及土壤保護方面,都有明顯的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