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麥鏽病發病原因主要與啥有關,小麥全蝕病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科普3.04W
小麥鏽病發病原因主要與啥有關,小麥全蝕病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小麥全蝕病屬於真菌性病害,病原為禾頂囊殼菌,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土壤內的植株病殘體及帶菌糞肥中越冬、越夏。小麥播種後即可侵染,並陸續出現苗枯、黑腳、黑膏藥、白穗等症狀,小麥整個生育期均可受害。

小麥全蝕病菌較好氣,發育温限3—35℃,適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為52—54℃(温熱)10分鐘。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一般土壤土質疏鬆、肥力低,鹼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

小麥全蝕病菌較好氣,發育温限3-35℃,適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為52-54℃(温熱)10分鐘。土壤性狀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

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櫱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有的時候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

小麥全蝕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該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後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種子萌發後在病殘體上越冬菌絲侵染幼根,漸賂上擴展侵染分櫱節和莖基部,最後引起植朱死亡。病株多在灌漿期出現白穗,遇乾熱風,病株加速死亡。

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在自然條件下不產生無性孢子。該菌較好氣,發育温限3-35℃,適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為52-54℃(温熱)10分鐘。該菌寄主範圍較廣,能侵染10多種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植物。

一般土壤土質疏鬆、肥力低,鹼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早發病重。

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夏或越冬,侵染下一季麥類作物。未腐熟的農家肥混有的帶菌病殘體,種子間夾雜的帶菌病殘體,都可以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