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小麥負泥蟲的防治方法

科普2.23W
小麥負泥蟲的防治方法

1、形態特徵

1.1谷負泥蟲成蟲體長4~5mm,寬1.6~2mm,鞘翅藍黑色,有金屬光澤,灰黑色觸角,頸部及足部桔紅色,足略帶黑點。卵長橢圓形,長0.7mm,初為淡黃色,後變黑褐色。幼蟲有四齡,體色淡黃,頭紅褐色。老熟幼蟲體長6~8mm,背呈球形隆起,5~6節最為突出。肛門向上開口,糞便排出積於背部似一層泥,故稱負泥蟲。蛹長5mm,黃色外有灰色絮狀繭。

1.2稻負泥蟲成蟲體長3.5~4.5mm,寬1.6~2mm,體藍黑色具金屬光澤。胸部細長似古鐘狀,腹面鋼藍色,黑褐色觸角。6日黃色、橢圓形,長0.8~lmm。末齡幼蟲體長6~8mm,圓筒形。

2、生活習性

2.1負泥蟲1年發生1代,以成蟲潛伏在枯枝落葉、雜草根際及土層0.5~1.0cm處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最遲6月初出來活動。氣温越高,發生越多。出土後取食、交尾、產卵,中午尤為活躍。有假死性和趨光性。

2.26月上中旬進入產卵盛期,卵產在葉片背面。小麥莖下部2~3片葉產卵最多,產卵期50天左右。1只雌性谷負泥蟲可產200多粒卵,1只雌性稻負泥蟲可產300多粒卵。6月上旬,卵孵化成幼蟲開始危害小麥。幼蟲共四齡,歷期20多天。幼蟲老熟後爬入土層0.8cm深處分泌泡沫狀粘物並凝結成繭,在裏面化蛹,蛹期20天左右。

2.3羽化出土的成蟲開始啃食麥葉。新成蟲當年不交尾,取食一段時間後,9月上旬開始進入背風向陽麥田及附近雜草莖基土層中越冬,第二年5~6月出土取食,交尾產卵。成蟲壽命可達1年。

3、危害特點

3.1成蟲、幼蟲均為咀嚼式口器,沿小麥葉脈啃食葉肉。初為一條條寬0.8mm的食溝,後期整個葉片被食之,剩下白色透明的表皮。

3.2幼蟲鑽入葉心內舔食葉肉,葉面出現白條狀食痕,造成葉面枯焦、使小麥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或光合減弱。發生嚴重的地塊,蟲苗率達到90%,單株幼蟲20多頭。被啃食的麥苗,狀似火烤。

4、防治方法

4.1農業防治麥收後及時秋翻,剷除田邊、地頭雜草,以破壞負泥蟲的越冬場所。如不能做到秋翻,必需進行冬灌。因為負泥蟲在表層土中準備越冬,冬灌可有效殺死多數成蟲。翌年成蟲復出時,可用細網進行網撲。發生嚴重的地塊,要輪作倒茬,一般與油葵、甜菜、大豆等禾本科作物輪作。

4.2藥劑防治阿勒泰地區負泥蟲成蟲產卵期在5~6月,所以藥物防治的最佳時期是在其出土後10天以內,即小麥頭水前後進行噴施。可用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樂斯本乳油1500倍液,清晨或下午6點以後噴霧。結合網撲,杜絕其產卵。此時每殺死1只雌蟲即相當於殺死後期200-300只幼蟲。所以這一時期的藥防是最有效的。如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期,應在6月中旬幼蟲初始期進行防治,視發生程度噴施2-3次。此外,播種前用35%呋喃丹膠懸劑按種子重量0.2%藥量拌種,也可在播種時用3%呋喃丹顆粒2kg/667m2或噴撒2.5%敵百蟲粉劑2kg/667m2處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