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棉花早衰及其防治

科普9.02K
棉花早衰及其防治

早衰已成為制約棉花產量提高和品質改善的重大技術障礙,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因病致衰。近年來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大暴發,是制約單產提高的最主要原因。由於發病對氣候的反應十分敏感,6~9月只要氣温低於30℃,加上高濕,混合病情就呈快速發生蔓延,其中7~8月發生普遍,危害最重,由於病株恢復慢,產量損失最大。據觀察,三大棉區呈現大暴發大流行的趨勢,以黃河流域最為嚴重。暴發時間第一次在6~7月;第二次在8月。棉農形象地説“棉株一生帶病堅持工作”。主產區多年連作老棉田,病情指數越來越高,棉株“落葉垮稈”更為嚴重。

品種中轉基因抗蟲棉病情最重,產量損失最大。此外,在新疆,採用膜下滴灌雖然節水效果顯著,但因棉田長期保持濕潤,也易誘發病害而致衰。長絨棉因不抗枯萎病和葉斑病,也容易出現早衰,減產最高達五成。

二是因營養失衡致衰。主要因“紅葉莖枯病”發生而致衰。在長江、黃河和北疆局部地區呈大發生趨勢,大多由土壤營養失調引起。由於許多轉基因抗蟲棉前期生長慢,營養生長不足,追施氮肥促進生長,因氮肥施用過多,有機肥和鉀肥施用不夠導致營養失衡。早衰症狀在生長中期顯見,後期加快。

在北疆,只要8~9月出現低温過程也易致衰。

三是因載鈴集中致衰。這是因為一些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前中期結鈴集中,由於生理負荷過重,後期如遇乾旱和發病,也易出現早衰。

四是因耕作制度和農田水利老化易澇漬而致衰。早衰還與連作和免耕有密切關係,這是多年耕作制度、農田管理質量下降和農田水利老化易澇漬等一系列問題所致。長期連作是棉花致衰的又一重要原因,由於連作導致棉田土壤病菌累計量增多,極易致衰。

採用調整佈局和輪作,提倡深耕,建設排灌自如農田,增施有機肥和鉀肥,選擇抗病品種,地膜覆蓋和節水灌溉,嚴格檢疫,輔之化學藥劑等,是促進棉花“健根壯株”,提高抗耐病力,防治棉花早衰,奪取高產的基本思路,其主要技術措施如下:

1.調整生產佈局,提倡合理輪作與深耕。在適宜產區的一縣之內和一鄉鎮之內,應有計劃有目的由重病產地向輕病地轉移,由病地向非病產地轉移。對於枯、黃萎病重發棉田,應合理輪作倒茬。長江流域棉區提倡水旱輪作,黃河流域棉區提倡小麥/玉米、小麥/大豆與小麥/棉花輪作,水旱和旱旱的輪作週期為3-5年。在長江棉區推廣深耕,改良土壤結構,促進根系生長,實現健根壯株。

2.建設高標準排灌棉田,實行調虧灌溉。在建設高標準棉田的基礎上,實現灌排自如。由於棉花具耐旱的生物學特性,重病地可適當減少灌水量和灌水次數。滴灌棉田要改持續灌溉為間歇式灌溉,保持棉田乾濕交替狀態。

3.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化肥。化肥提倡“減氮穩磷補充鉀肥”在缺硼、缺鋅棉田施用硼鋅微肥。提倡增施鉀肥,推薦高產棉田氮與鉀的比例達到1∶0.8-1。中後期提倡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有推遲發病、促進病株快速恢復的效果。

4.嚴格檢疫,控制擴散。一是嚴格檢疫,病地棉種必須經硫酸脱絨消除種子短絨帶菌,控制病害的遠距離傳播。二是控制零星病田的蔓延,對初發地要拔除零星病株,田外焚燒;對重病田,採用點片根除。

5.輔之藥劑和生物防治。一些生化和生長調節劑,如綠風95、倍特多收、ABT4號增產靈、縮節胺、磷酸二氫鉀等的使用,可促進健根壯株,利於抵禦病害入侵,提高抗耐病性。

標籤:棉花 防治 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