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穀子秕穀是什麼原因,有哪些降低發生的方法措施?

科普1.31W
穀子秕穀是什麼原因,有哪些降低發生的方法措施?

對於穀子種植户來説,在生產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穀子秕古的問題,嚴重影響了穀子產量。那麼,穀子秕穀是什麼原因呢?有哪些方法措施降低谷子秕穀的發生呢?本文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供農户們參考。

1、形成秕穀的原因

形成秕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綜合作用的結果,與環境條件密切相關。

1.1穀子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穀子是白花授粉作物,長期自交自然會出現許多不孕小花,從而形成空殼。另外,後開的花為劣勢花,養分競爭的能力差,也容易形成秕穀。生產上,由於種性退化造成秕穀率高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某一品種在同一地區常栽培,由於根系活力降低,在灌漿期穀子尚未成熟之前,植株早枯死。養分停止向籽粒輸送,造成大量秕穀。

1.2營養不良形成秕穀

有機營養狀況對穀子結實率具有很大影響。即營養充足,綠葉數越多,葉面積越大,淨光合生產率越高,幹物質積累速度越快,成粒率就越高,秕穀率就相對較低。

礦物質營養不足也是引起秕穀發生的主要原因。氮、磷、鉀營養的供應狀況對營養器官和結實器官影響很大,特別是在穀子拔節後至抽穗前半個月左右的穗分化期,若氮素不足,極易形成秕穀。鉬、鐵、硼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也會使秕穀率提高。

1.3水分及温、濕度的影響

乾旱是形成秕穀的主要因素。穀子耐旱性較強,但主要是指苗期而言。穀子一生中的需水規律可概括為“前期宜濕、後期怕澇”。穀子在拔節後耐旱性減弱。從拔節至開花是穀子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時期。若此時水分不足,易造成“胎裏旱”和“掐脖旱”,嚴重影響穗粒數,此期是穀子增粒的水分臨界期;灌漿初期到盛期仍需較充足的水分,此時缺水,使穀穗變小,形成禿尖瞎碼,秕穀率大大提高,影響產量。因此,此期是穀子保粒的水分臨界期。灌漿後期到成熟,雙表現為怕澇,田間長期積水時,影響根系的呼吸和吸收功能,也同樣使秕穀增加。

穀子是喜温作物,中期要求温度高,但後期要求温度又較低。開花至成熟期間,氣温在18-21℃,相對濕度為80-90%,有利於開花。如遇上35℃的高温,或空氣濕度過低形成大氣乾旱,使花絲伸展緩慢,甚至不伸展而卷伏在穎片內,不能授粉結實,從而形成空殼。花期若遇陰雨連綿,花葯同樣不能正常授粉,或花粉粒受水浸漬,喪失發芽能力,都會造成空殼;因此説,穀子生育後期有句俗語為“曬出米來,淋出秕來”。

1.4病蟲危害

病蟲危害越重,秕穀越多。從危害部位上大體分為蛀莖、侵葉、傷穗三大類。蛀莖後,破壞植株輸導組織,阻礙營養物質向穗部運輸。侵葉病蟲從植株體內攝取大量營養,破壞了葉綠體,嚴重影響穀子的光合作用,造成穗部有機營養貧乏而形成大量秕穀;傷穗的病蟲和要侵害穗頸、枝梗、吸食穀粒。因此,防治病蟲很重要。科學和實踐表明,秕穀產生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通過提高科學種田水平、選用優良品種、合理輪作等有效的栽培技術措施,能夠盡大限度的降低秕穀率,從而提高穀子單產。

2、降低秕穀的主要措施

2.1選用抗病、抗倒品種

在合理輪作、減輕病蟲害的基礎上,選用抗病、抗倒品種,是減少秕穀、獲得穀子高產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肥水較充足的地塊,植株生長繁茂,稈高莖細,在灌漿期極易感病和倒伏,影響養分向籽粒輸送,影響穗粒重,秕穀率提高。阜新地區當前主栽或推廣的品種中,以朝新谷五號、噸谷一號、千斤谷、金谷子等品種的抗病性較強,生產上應積極推廣和應用。同時採取異地換種,可提高種性,防止品種退化,對降低秕穀率、提高產量十分重要。

2.2適期播種、合理密植

根據品種特性,適期播種,則能夠充分利用我地區自然條件,使穀子需水規律與我地降水規律相一致。使穀子在花期天氣晴朗、日照充足、空氣濕潤,有利授粉;孕穗期限和抽穗期恰逢雨季,避免或減輕“胎裏旱”、“掐脖旱”和“夾秋旱”的影響,有利於灌漿成熟,減少秕粒。播期的選擇要根據穀子生育期長短與環境條件中温度、土壤水分的變化規律來確定。根據穀子播種期試驗結果來看,阜新地區穀子的最適播種期是5月上、中旬。

通過合理密植,創造一個合理的羣體結構,實現相對增加單位面積的成實粒數,降低秕穀率,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合理密植的一般原則是肥地宜密、瘦地宜稀;早熟品種宜密、晚熟品種宜稀;短稈品種宜密、高稈品種宜稀。密植一般同度為:山坡地每畝2.5-3.0萬株,平肥地每畝3.5-4.4萬株,高產田每畝4.0-4.5萬株。播種量在O.5kg左右。

2.3加強田間管理

2.3.1壓青蹲苗、培育根系通過苗期壓青來控上促下,使穀子早紮根、快紮根,形成強大的根系。試驗表明:連續2次壓青比沒壓青的7天后調查,平均每株葉片數增加0.8片,根層數增加0.6層,根長增加20.1cm。壓青時間宜在出苗後的兩葉一心至苗期進行,一般壓23次。每天壓青宜在上午11時至下午4時,早晨和晚間穀苗嫩脆,容易折斷,不宜壓青。

2.3.2合理追肥穀子是耐瘠作物,但要減少秕穀,實現高產,必須滿足穀子對養分的需要。很多農民認為穀子不用追肥,實則不然。拔節期和抽穗前半月左右的孕穗期兩次追肥,可為降低秕穀率打下良好的基礎。一般在拔節期每畝追施尿素或復混型追肥10-15kg,孕穗期再追施5-10kg,以保證穀子在增花增粒和保花保粒營養臨界期的氮、磷供應。噴磷可促早熟,提高粒重。以稀釋700倍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分別在抽穗、開花、灌漿期每噴75kg,兼有施肥和噴水的雙重作用。如果後期植株表現缺氮,可製成700倍的磷酸二氫鉀與1-2%的尿素混合液一起噴施。穀子噴硼可使整個開花期間開花數增加,而且明顯提高花粉生活力,籽粒灌漿速度加快。所以最好在抽穗、開花、灌漿期分別噴施300ppm的硼酸溶液150kg,對於降低秕穀率極為明顯。據試驗,穀子噴硼可增產10%以上。

2.3.3及時中耕穀子開花後,根系活力減弱,此時最怕雨澇積水。遇澇後應及時淺鋤散墒、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促進根系呼吸,延長根系活力和葉片壽命,加快地上部營養的合成和向籽粒的運轉,以利灌漿成熟。

2.3.4防治病蟲害穀子上常見的病害有穀子白髮病、黑穗病,蟲害有穀子鑽心蟲、粘蟲、蠐螬、螻蛄。栽培中在選用抗病品種和合理輪作的基礎上應積極開展藥劑防治,以防為主。播種前用70%甲基託布津可濕性粉劑按200g拌100kg種子比例拌種、或用35%的瑞毒黴可濕性粉劑以種子量的0.3%拌種可有效防治白髮病和黑穗病的發生;在播種時用5%辛硫磷或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5kg/畝土內施藥可有效防治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在粘蟲、穀子鑽心蟲等蟲害發生時,要及時用藥,在苗長至6-8公分時,未間苗以前便開始用藥,用50%甲基對硫磷乳油5075ml對水50-75kg噴霧或40%甲基異柳磷15g加水30-40kg進行葉面噴霧防治。

標籤:穀子 秕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