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防治棉花爛鈴病有良法

科普2.12W
防治棉花爛鈴病有良法

爛鈴是棉花生產上的一大病害。一般年份因爛鈴造成減產10%~20%,品質下降20%~30%,收入減少25%左右。大發生年份,爛鈴高達30%~40%,減產30%以上,品質下降40%~50%,收入減少45%左右。山東濰坊棉花原種場,曾連續兩年爛鈴率分別高達45.6%和56.7%,造成減產高達50%,減收60%。

爛鈴從8月中旬開始至9月底,8月下旬到9月中旬是爛鈴高峯期。爛鈴發生的棉株部位,是由下而上、由內向外發展,主要發生在下部1~5果枝上的內圍鈴,上部鈴和外圍鈴很少。造成爛鈴的主要原因是多雨、高温、病蟲危害、通風透光不良、田間管理不當等。近年來隨着“兩膜”栽培和抗蟲棉的普及,爛鈴呈現提早和上升趨勢。因抗蟲棉結鈴早而集中,抗病性能低,故此爛鈴發生比非抗蟲棉早而重。用“兩膜”栽培的抗蟲春棉,爛鈴比常規栽培的非抗蟲棉爛鈴時間早10~15天,爛鈴多61.3%~123%。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爛鈴病。

早發棉田摘早蕾運用棉花自身較強的調節補償功能,在早發的基礎上,通過摘早蕾新技術,將棉花結鈴盛期調節到最佳時期和最佳部位上,可使爛鈴大幅減少。其技術要點:選擇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塊,並具備一定的水澆條件的早發棉田。該技術適用於我國黃淮海及長江中下游棉區的“兩膜”春棉。摘早蕾的時間、數量和方法。在黃淮海棉區,摘早蕾的時間6月20日~6月26日。5月底至6月5日現蕾的,每株摘去下部1~5果枝上6至8個早蕾;6月6日至6月11日現蕾的,每株摘去下部1~3果枝上4~6個早蕾;6月12日後現蕾的不宜摘早蕾。加強田間管理。摘早蕾後,要加強田間管理,控晚蕾,防止棉花貪青晚熟。黃淮海棉區,應在8月8日~8月15日,通過打邊心來控晚蕾。

因地制宜及時化學調控在多雨年份和水肥條件好的雜交抗蟲棉,化學調控尤為重要。棉苗出現旺長苗頭時,是化控的最佳時期。化控需從蕾期開始,初花期和盛花期是化控的關鍵時期。棉苗長到7-8片葉進入蕾期,蕾期發生旺長時,每畝用縮節胺0.7~1克,對水15~20公斤,蓋頂噴灑一次。花期每畝用縮節胺2~3克,對水40公斤噴灑。長勢旺的,打頂後6~8天,每畝用縮節胺2~2.5克,對水40~50公斤蓋頂噴灑一次。通過“化控”達到棉行“下封上不封,中間一條縫,陽光照得進,空氣又流通”的狀態。

搞好整枝和推株並壟對發生鬱蔽棉田,用打邊心、去贅芽、剪空枝、打老葉、推株並壟、拔除空棵等辦法,來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控制爛鈴發生發展。對密度大、生長旺的棉田,秋雨多時,需推株並壟2~3次,以降低田間濕度,控制爛鈴,促進成熟。推株並壟,宜在晴天下午進行,次與次之間,需間隔7-10天。

做好棉田排水防澇雨季來臨前,及早疏通排水系統,做到大雨過後無澇害發生。遇連綿秋雨時,即便田間不出現積水,也會造成田間濕度過大,光照不足,導致爛鈴發生,運用劃鋤晾墒等辦法,降低田間濕度。棉花開花後,分期進行培土,對預防棉株倒伏,防止雨後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控制病菌繁衍,減少爛鈴有良好效果。

及時防治病蟲害棉鈴蟲、玉米螟等危害棉鈴後形成孔洞,雨水灌入引起爛鈴。病菌引起的爛鈴,多發生在植株下部的1-5果枝、鈴期40天以上的大鈴上。及時防治病蟲害,減少棉鈴傷口,避免病菌和雨水浸染,可有效減輕爛鈴。爛鈴發生初期(爛鈴植株達0.1%)噴藥防治效果良好,如果爛鈴發生較重時再噴藥,效果就很差。可選用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1∶1∶200倍波爾多液進行田間噴灑,每畝每次噴灑藥液45~60公斤。要對準棉株中下部的青鈴噴灑均勻,間隔6~8天再噴灑一次,連噴2~3次,防治效果在86%左右。噴藥前,採摘吐絮棉鈴,避免因噴藥而降低纖維質量。可結合防治第4代棉鈴蟲,在殺蟲劑中加入防爛鈴的殺菌劑,這樣既防治害蟲,又能預防爛鈴。

及早採摘爛鈴在爛鈴發生期間,及時深入田間仔細查看,發現爛斑棉鈴、蟲蛀棉鈴,隨時採摘搶晴天晾曬。將採摘下的棉鈴先放入1%乙烯利溶液浸蘸後撈出晾曬,可促進棉鈴迅速開裂,收到改善纖維品質、減少損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