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對象,棉花枯萎病的防治

科普3.22W
棉花枯萎病的防治對象,棉花枯萎病的防治

棉花枯萎病是一種真菌病害,由尖孢鐮刀菌萎蔫專化型引起,屬半知菌類。最早於1891年發現於美國,現已成為世界性病害。目前,我國各大棉區已普遍發生。

棉花枯萎病從子葉期開始就可發病,病株矮小,蕾鈴脱落率高,單株結鈴數下降,鈴重減輕,棉纖維強度下降,從而影響棉花產量和品質。病害嚴重的1—2片真葉時即可造成死苗。現蕾期發病高峯時可成片死苗。其症狀隨環境條件、棉花品種類型、棉花生育期、病原致病力等因素的不同而異。大致可分為5種類型:

(1)黃色網紋型其典型症狀是葉脈導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後呈現黃色,而葉肉仍保持綠色,多發生於子葉和前期真葉。(2)黃化型一般從子葉或真葉邊緣開始,葉肉褪色變黃。(3)紫紅型一般在早春氣温低時發生,子葉或真葉的局部或全部呈現紫紅色病斑,嚴重時葉片脱落。(4)青枯型病株在突然失水情況下出現的症狀,尤其在乾旱氣候條件下,遇到驟雨,之後遇高温強日照,病株葉色深綠,葉片變軟下垂,植株青枯死亡。(5)皺縮型葉色深綠,葉肉增厚,葉片皺縮,節間縮短,植株矮化,常與網紋型和黃化型症狀並存。

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的病原不同,但都作用於植株的維管束,侵染過程類似。在棉區不但有單一的枯萎病和黃萎病病田,還有許多兩病混生病田,有時一株棉花還同時感染兩種病害。枯萎病和黃萎病的主要區別是:

(1)發病時間枯萎病較黃萎病發病時間早,一般在子葉期就開始發病,發病盛期在苗期和蕾期;而黃萎病在3—4片真葉時開始發病,發病盛期在7—8月份的花鈴期。(2)苗期症狀枯萎病病株的子葉和真葉出現黃色網紋,局部枯焦,嚴重的造成死苗,在不正常氣候條件下出現紫紅型和青枯型症狀;黃萎病病株葉片葉肉褪色呈灰色或淺黃色,葉片看上去像西瓜皮的顏色和斑紋,葉緣向上翻,落葉型菌系可造成大面積落葉。(3)中後期症狀枯萎病病株節間縮短,植株矮小,頂端枯死或局部側枝枯死,葉片出現黃色網紋和局部枯焦,雨季病部出現紅色黴層;黃萎病一般不矮化,葉脈不變色,葉肉褪色使整葉呈西瓜皮狀,葉緣枯焦,落葉型菌系可造成落葉光稈,一般下部先出現症狀,向上發展,雨季病部出現白色黴層。(4)導管顏色剖稈檢查,染枯萎病導管變色較深,呈黑褐色;染黃萎病變色較淺,呈褐色。

棉花枯萎病菌可在土壤中或棉株殘體上進行腐生生活,又可在棉株內進行寄生生活。既能隨運輸工具遠距離傳播,又能隨作業、流水近距離擴散,造成病菌在土壤中不斷擴散和積累,加重發病率和為害程度。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6—7年,厚垣孢子存活甚至長達15年。病菌由棉苗根尖侵入棉株,在導管中大量繁殖的菌絲及棉株受病菌刺激產生的物質,阻礙水分運輸;小型孢子隨棉株體液向上擴散至全株,破壞棉株細胞,影響棉株生長髮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