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技術方案

科普1.33W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技術方案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在國內主要發生在東北稻區,在南方,浙江也曾有發生;在國外,匈牙利是最先發現本病並有報道的國家。這是一種偏向北方稻區的病害。

[症狀](圖版8)細菌性褐斑病發生於水稻、陸稻的葉片、葉鞘、莖、穗及小枝梗上,病斑呈褐色。葉片上的病斑,初為赤褐色、水浸狀小斑點,逐漸擴大呈長橢圓形或不正形條斑,病斑為褐色,周圍有黃色暈紋,後期病斑中心組織壞死,變灰褐色,並常融合一起形成大條斑。病斑可以在葉面的任何部分發生,略呈水漬狀,常連接平合成不規則形的大斑。葉鞘上病斑多發生於包穗的葉鞘上,初為赤褐色、水浸狀短條斑,多數融合呈不正形大斑,後期病斑中央組織壞死,變灰褐色。穗上一般多發生於抽穗後不久的穀殼上,病斑近圓形,為污褐色的小斑點,抽穗前當劍葉葉鞘發病嚴重時,往往使穗不能正常抽出,對產量影響較大。

[病原](圖版8)PseudomonasoryzicolaKlement

為兩端鈍圓的桿狀菌,時有彎曲,大部分單生或成雙鏈,不形成孢子和莢膜,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反應,有1~3根極生鞭毛。

[發病規律]病原細菌能在被害的水稻、陸稻及雜草寄主的組織和種子越冬。帶病種子第二年播後能使幼苗得病,病組織越冬後也可成為第二年發病的侵染源。

細菌性褐斑病的寄主範圍很廣,除為害水稻、陸稻外,尚能侵染小麥、小米、高粱及無芒野稗、水稗草、稻稗、狗尾草、東北鵝冠草等二十多種雜草。在東北各地,這些雜草的生育時期均比水稻、陸稻為早,在自然條件下,從4月中旬本病開始在雜草上發生,到5月中、下旬水稻、陸稻出苗後,稻田周圍的雜草發病已相當多,病原細菌已大量存在。因此這些雜草也是傳播病害的主要來源。病原細菌在稻田水中可以存活20~30天左右,水田灌溉水中如有病菌存在,也可使水稻得病,因而稻田水也是傳病的主要媒介之一。

褐斑病在東北稻區從5月下旬水稻幼苗期開始發病,至7月中旬在葉片上大量發生,8月上旬左右葉部病勢漸減,抽穗前後為害穗及劍葉葉鞘。

[防治]不同品種對細菌性褐斑病存在着抗病性差異,故選用當地抗病良種是防治本病的有效途徑之一。病菌主要來源於稻田周圍雜草,因此清除雜草,減少病菌來源,可以減輕發病。此外,要注意田水清潔,嚴防從病田流入無病田。

據東北報道,防治細菌性褐斑病使用龍克菌(噻菌銅)防治效果很好。使用方法:畝用100克20%龍克菌SC兑水50公斤(彌霧兑水10公斤),於發病初期噴藥1次;過7-10天后可視病情發展和天氣情況,酌情再噴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