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關於挖樁養樁的一些問題

科普8.31K

前幾日在羣裏面和網友聊起了,在這裏再整理整理,作為自己的學習材料。

關於挖樁養樁的一些問題

關於挖樁,在網上看有好多網友都是靠這賺錢,北方的網友基本上是從開春到現在都沒有停止過挖樁的腳步,估計得持續到十月份。至於南方,基本上天天都可以挖樁,因為氣温高。北方則不然,從十月份開始天氣轉冷,大多都會進入休眠期,除了一些常綠植物,但在冬季這些也都是生長緩慢。休眠期,也就是從植物落葉開始算起,到明年發芽前的一段時間。至於挖樁時間,冬季氣温低,不合時宜,如果挖樁不做好保温措施,極易造成樹樁受凍死亡;至於盛夏時間,温度又太高,植物蒸騰旺盛,根系受傷的情況下,如果水分供應不上自然也容易導致樁死。温度不高不低,自然也就春天和秋季(天氣轉涼)挖樁最合時宜了。因為春秋兩季植物地下根系還在生長,移植後樹木根系傷口能逐漸癒合或發出新根,而地上部分的生長量也很小,加上氣温不高,蒸騰量也小,進行移植也比較容易成活,但秋季挖樁要注意之後的防寒防凍。春天也屬清明節前後移植成活率最高。清明節前後植物剛剛甦醒,氣温温度不高,蒸騰作用不強,不至於剛挖的樁很快失水;此時大地温度回升,植物體液萌動逐漸甦醒,恢復生長,傷口癒合較快,生根也快,樁自然成活率高。

挖樁呢,先準備好工具就不用説了,如果剪刀、手鋸、鐵鏟、大小塑料袋或其它包裝袋沒準備好的話,挖樁後肯定會有麻煩。本人深有體會,在田間看到中意的樹形,但又沒有工具,那種心急火燎的感覺肯定有人能理解;要麼挖出樁後沒有包裹的塑料袋或者濕布,恨不得馬上飛回家栽上。挖樁如果路程較遠,徒步不行,開個車吧,還得記得帶上乾糧、水。車大小直接影響挖樁的數量。

到了目的地,挖樁的時候應該注意選擇,別胡亂挖樁,大小通吃不可取,找一找自己中意的樹。挖掘時需要先觀察地形以及土壤結構,決定挖掘方法,裸根還是帶土球。如果是山地,石頭較多,因為土質酥鬆不太容易帶土球挖,加之路途顛簸,不方便攜帶,也只好選擇裸根挖掘了。在趨於平原地區,多粘性土壤,挖土球也就更為現實。但是原則是儘量帶土球,原因不言而喻。選好中意樹形後先修剪,一是方便挖掘,再者是為了降低蒸騰保證成活率,也為了日後造型做鋪墊;修剪完畢後要對截口進行包紮,可以用塑料薄膜。同時用化肥袋或帆布對樹身進行保護,保護樹皮在挖掘時不受傷害。

挖時先環挖切斷側根,最後在切斷主根。至於環挖時離主幹中心多遠的距離,那就要看之後上盆時選擇的盆有多大了。最好心裏有數,因為上盆之前要養根,目的就是為了長出更多的細根,以便在上盆後更好的適應盆內空間,如果根切斷留的太長,長出的根都在傷口附近,上盆時因粗根過長的還得切掉部分養出來的根,這樣就失去了養根的意義。如果先挖一邊切斷主根後,沒有了主根的固定作用,環挖切斷側根的時候植株容易晃動,造成側根撕裂是經常有的事。如果只能裸根,一定要注意保護好根系,儘量多留毛細根,並注意保濕。挖掘過程中如果方便的話,帶一些原土,在稍後栽種過程中將原土混入移植土填入坑中。如果根系過長或者根系深入石層縫隙不能夠挖掘的,一定要剪刀剪斷根系,儘量別用鈍器砍斷,剪斷時應儘量保證根系傷口小、平、向下。

樁挖出來了,自然是要帶回駐地。為了方便運輸,保證成活率,對植株進行包裝也應很在意。包裹之前,先處理大傷口,稍加清理後可用石蠟、油漆、癒合劑進行塗抹,減少汁液流失。如果是帶土團的,應用繩子、塑料袋、帆布等進行包裹,以保護維持土團;如果是裸根,用濕布或者塑料布包裹,也可以先蘸泥漿再包裹。包好後放在車上,並用帆布遮蓋。這樣做可以最大程度保證植株在運輸過程少失水,提高成活率。

標籤:挖樁 養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