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楊樹真菌性潰瘍病發生及防治

科普2.72W
楊樹真菌性潰瘍病發生及防治

1.症狀特點該病為害楊樹的枝幹,且以剛移栽的幼樹發病為重。病斑有兩種類型。①水皰型,為最常見症狀,以水漬狀病斑為主,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1釐米,邊緣不明顯,手壓病斑有褐色液體流出,後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縫。②枯斑型,樹皮上出現數毫米大小的水漬狀圓斑,稍隆起,手壓有濕潤感,後幹縮成微陷的圓斑,黑褐色。病害主要發生在主幹中下部,嚴重時擴展到幹上部及枝條。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樹,不僅發病株率高,病斑總面積所佔幹表面積的比例也大。

2.發病規律以菌絲體和未成熟的子實體在病組織內越冬。越冬病斑內產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為當年侵染的主要來源。翌年4月開始發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個發病高峯。7~8月氣温增高時病勢減緩,9月出現第2個發病高峯,10月以後停止。春季氣温10℃以上、相對濕度在60%以上時開始發病,24℃~28℃時最適宜發病。病菌從傷口或皮孔進入,潛育期約1個月。從發病到形成分生孢子需2~3個月。樹勢衰弱有利於發生病害。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發病或病害很輕。一經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樹勢衰弱,病害易發生。春季發病高峯是上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結果。苗木帶菌數量與新林地幼樹的發病程度密切相關。乾旱瘠薄的立地條件是發病的重要誘因。起苗時大量傷根和造林時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樹易於發病的內在原因。楊樹的不同種類及品系對潰瘍病的抗性有明顯差異。白楊派樹種抗病,黑楊派樹種抗性中等,而青楊派樹種則多易感病。

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派系或品種;不從病區或發病園圃調運苗木。②加強苗木管理。清除苗圃周圍病樹,以減少病菌的侵染來源。起苗、栽植時注意保護根系。減少苗木運輸時間,以減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條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後,立即浸入水中24小時。栽前對根部噴以2.4-D,有利於新根系的生長,增加吸水力,減少病害。栽後應隨即灌水。③沙地造林時,在幼樹根部覆蓋1米1米的塑料薄膜,有利於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長。土壤中加入吸水劑等有益於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種措施,對乾旱條件下的幼樹都有減輕病害的作用。④藥劑防治。秋季(9月初)對來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託布津200倍液普遍噴灑1次,以減少苗木帶菌量;苗木定植前,用70%的甲基託布津100倍液噴灑或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