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母豬產後常發生疾病的防治

科普9.7K
母豬產後常發生疾病的防治

母豬產後由於機體的抵抗力減弱,很容易導致很多疾病的發生,所以在生產中一定要注意預防。

1母豬產後不食

母豬產後不食症是母豬哺乳期常見的普通疾病之一,是指母豬在哺乳期間以食慾不振,甚至廢絕為主要臨牀症狀的一種病理現象。該病一旦發生可造成泌乳機能下降,導致哺乳仔豬腹瀉、抵抗力減弱,生長緩慢甚至變成僵豬或發生營養衰竭死亡;甚至因頑固性不食而消瘦,出現斷奶後乏情,或雖能發情配種,卻下一胎產仔數低,或久配不孕。病因可能是由於飼養失調、生產應激、供水不足或水質差、產後護理不當、產後感染病原微生物等引起的。防治本病要加強飼養管理、加強產仔母豬的環境控制,防暑防温,清潔衞生,通風暢通、避免驚羣、減少噪音。經常檢查飲水系統、供給充足清潔的飲水。做好免疫預防工作,以免疫為主導,加強衞生消毒工作。做好豬場的免疫監測工作。做好飼料採購、貯存工作,嚴防飼餵發黴變質飼料。

2母豬產後無乳

母豬產後無乳,或者產前有少量的初乳排出,產後卻沒有乳汁排出來,造成小豬由於吃不到初乳而發生死亡或發生其他疾病的機會增多。在生產中發生這樣的情況首先要分析到母豬的飼料和飼餵情況,母豬產前和產後2天內的採食量比平常要少,這屬於飼養管理中的正常現象。而且應該有正常的初乳排出,以便仔豬的儘快獲得防禦性抗體。產後的第一天儘量多補充些青綠飼料和糖鹽水,在此過程中要餵給母豬高質量的哺乳料,注意營養的全價性和易消化性,然後逐漸增加哺乳料的使用量,增加母豬的泌乳量。如果發生了產後無乳現象,首先要對仔豬進行寄養或者人工哺乳,保姆豬要選擇生產間隔3天以內,而且奶水充足母性良好的。要及時使用各種途徑進行催奶。對於產後乳房炎的防治,大家可以採取這樣的操作程序:搞好分娩接產消毒工作,環境要安靜,產後注射一針青、鏈黴素。對有炎症者也可以選用青、鏈黴素或者使用恩諾沙星、林可黴素等的抗生素治療。對於單獨的少乳或無乳可以選擇這樣的方法:對少乳者用催乳靈10片內服,連用3-5天,或肌注催產素20-30單位,1-2次/天。將胎衣、死產仔冼淨,加水和鹽適量煮熟,分數次拌料內服;蚯引、河蝦、小魚都有催乳作用,可煮熟供母豬食用;中藥方:當歸、王不留行、漏蘆、通草各30g,水煮,拌麩皮喂服,每日一次,連用3天。

3母豬產後發熱

母豬產後發熱不食是消化機能和內分泌機能紊亂或細菌感染所致的多種疾病造成的,雖死亡率低,但對母豬的乳汁質量,泌乳量及哺乳仔豬的生長髮育影響很大。其防治措施是:加強母豬產前產後飼養管理,產仔前一週開始減料,產前三天要減至一半,產仔當天只供給充足的熱麩皮水或温鹽水,不可餵給大量濃厚精飼料。產後3-5天可視母豬食慾與膘情逐漸增加精料喂量,一週左右即可轉入正常飼養。改善豬舍環境衞生,在母豬分娩前後,豬圈內温度要適宜,光照要充足,空氣要流通,地面應保持清潔乾燥,經常消毒,墊草要柔軟潔淨,並做好防寒工作。藥物預防,在母豬產後1-2小時及時注射青黴素、鏈黴素、長效抗菌素,可有效預防產後幾天發熱不食型發生。

4母豬產後便祕

母豬分娩後生理上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豬消化器官受擠壓程度減輕後功能異常活躍。對腸內容物中水分吸收能力增強,如果飼養管理不科學,極易形成便祕,嚴重者引起不食、腹脹、發燒、拉“算盤珠”樣糞,病程長者達一月有餘,泌乳停止,嚴重影響仔豬發育。其防治方法:(1)增加母豬活動量,促進消化。生命在於運動,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使形成的糞便利於排出;(2)產前產後15-10天多投給青綠多汁飼料;(3)產前產後7-10天,飼料中加入2-4%的植物油,增加腸道潤滑作用;(4)料中多加入一些麩皮,麩皮中含有豐富的植酸磷,具有輕度的腹瀉作用;(5)料中還可加入適量硫酸鎂,硫酸鎂為瀉藥,內服後離解出不易被腸粘膜吸收的SO42-,由於滲透壓作用,使腸腔保持大量水分,刺激腸壁增強蠕動,軟化糞便,促使瀉下;(6)產後喂料時不能一次投大量飼料,應逐漸增加飼餵量,直到恢復正常採食;(7)發燒時容易發生便祕。母豬發燒時應及時治療,快速治癒。採取以上措施分別對不同母豬進行試驗,均取得了較理想的防治便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