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棉花“黃葉”咋整

科普1.51W
棉花“黃葉”咋整

連日來,不少棉農反應棉花湧現了“黃葉”景象。經調查分析,有如下幾種情況。

1。“黃色網紋型”枯敗病。葉脈黃,葉脈褪綠變成黃色或黃白色,葉肉部分仍維持綠色,浮現黃色網紋狀斑塊。有時也可局部或全體變黃。通常從葉緣或葉尖開端,從上向下發展。此症狀發展比較慢,但可擴展到全部葉片,最後乾涸脱落,棉株死亡(防治方法見本報6月30日《“三合一”防治棉花“枯”“黃”兩病》一文)。

2。“黃斑病”黃萎病。葉脈不黃,葉脈鄰近仍維持綠色,發病初期葉肉產生淡黃色不規矩病斑,病葉邊緣稍向上捲曲,隨着病情的發展,淡黃色斑塊部分的色彩逐步加深,呈黃色至褐色,病葉邊緣向上捲曲,繼而發展為掌狀共斑,類似“花西瓜皮”。通常由中、下部葉片開端發病,葉片不脱落(館陶縣燕沃頭村孫文江、蠡縣北鮑墟村張鳳圖2人的棉田屬於該情況,防治方法同上)。

3。缺鐵性“黃葉”。葉脈不黃,幼葉開端時葉脈間組織失綠,以後完全失綠,表現為“缺綠症”或“失綠症”。有時,一開端全部葉片就呈黃白色。多新葉失綠、老葉仍可維持綠色。莖稈短而細弱,泥土中磷、鋅、錳、銅含量過低,泥土粘性大、水飽和度高,使用硝態氮肥,均會加重缺鐵。

應對辦法:可噴施0。2%的硫酸亞鐵溶液,延續2次(配製時要先用0。1%—0。2%食醋使水酸化)。留意,配製好的溶液應該呈淡綠色而無積澱,如溶液變成赤褐色或產生大批赤褐色積澱,則表明已經被氧化而無效。提議最好選用當地市場上有售的絡合鐵、螯合鐵等產品。

4。缺鉀性“黃葉”。葉脈不黃,葉脈間組織失綠髮黃。通常從葉緣到中央、由葉尖到葉基而發生。通常自下部葉片最先發生,下向上發展;特別嚴重時可表現在中、上部葉片上,葉脈之間失綠而變黃白色,葉脈之間可湧現顯然的褐色、紅褐色小雀斑(針尖大小),繼而浮現褐色、紅色、桔紅色壞死,並能夠發展到全葉。有時葉片皺縮、發脆、焦枯,葉緣向上或向下捲起(館陶縣河寨村宋五欽棉田的表現症狀為缺鉀、缺鐵併發)。

5。“黃葉型”紅葉莖枯病。葉脈不黃,葉肉組織褪綠,開端發病時,葉片邊緣稍帶黃色。自上而下、從外向內發展。發展後可使葉片由黃變成紫紅色,葉質增厚、皺縮、發脆(注:該病與泥土的低鉀有關,但不同於單一的缺鉀症)。

應對辦法:及時葉面噴施600倍的35%靚豐素鉀+1%的尿素溶液和補施泥土追鉀肥,合理化調,合理排灌等。

另外,缺硼(葉脈黃,邊緣失綠變黃,可上部幼齡葉片上,葉片向捲曲)、缺錳(葉脈不黃,幼葉呈黃灰色或紅灰色,先表現在上部幼齡葉片上)、缺硫(葉脈不黃,葉肉失綠呈黃紫色)、缺鋅(葉脈不黃,葉脈間組織失綠變褐色,並可產生壞死的雀斑)、缺氮(葉脈不黃,通常在老葉上發生,嚴重時在幼葉呈黃綠色,以後變成黃色)等因素,也都能夠導致“黃葉”的發生,應留意對症施治。

標籤:黃葉 棉花 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