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項目 > 創業

農村種植業賺錢需要創新

創業2.71W

農民不賺錢,種地收益低,似乎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共識。有人説:中國的户均耕地面積太少 了,如果户均耕地面積增加了,農民就賺錢了。城鎮化建設,農民進城,土地流轉,土地集中,這些都立足於解決農民户均面積太低的問題。這種想法本身並沒有問 題,就是規模化效益,即規模越大效益越好。企業之所以做大,因為規模經濟的存在。而恰恰在目前中國農業領域受到質疑,甚至短期內並不存在!

農村種植業賺錢需要創新

大户的困境:規模越大越不賺錢

對於農民而言,規模化效益的產生取決於兩個層面:一,規模化種植效益是否存在?二,規模化的經營效益是否存在?即生產的規模化和經營的規模化。

成本結構“三變七”

家庭農業是一個簡單的生產單元(種植),經營交給“二道販子”們,不存在規模化經營。成本結構簡單:農藥、種子、化肥三項成本,農民種地屬於“自我 僱傭”,沒有計算人力成本。根據2012年關於中國家庭農場的統計數據:家庭農場的平均耕地面積在200畝左右,平均每個家庭農場有勞動力6人,其中家庭 成員4.33人,長期僱工1.68人。使用農業機械也會產生成本。此時,農業種植的成本結構就會發生變化,共分成7大項,除農藥、種子、化肥,還有僱工成 本、土地流轉成本、機械成本、管理成本。

大户的“規模不經濟”

第一,土地流轉剛剛開始,目前屬於大户、中户、小户並存的過渡時期。較成本優勢,三者的成本差異大,小户其實更具有成本優勢,因為他們的成本結構不一樣,大户不一定有成本優勢。

第二,小户種植,精細化程度一般比較高。在調查中發現,比如種肥同播,小户農民一般不會漏播,但外聘“農業工人”則相反,同時,小户農民的糧食,偷盜者較少,大户種植,特別是商業投資的種植大户,偷盜情況很嚴重,甚有監守自盜的現象。

第三,大户對農業災害的抵抗能力較差。發生農業災害如何自救?如果靠機械自救,大户的農業機械比較齊全,有一定優勢,比如水災後排澇;如果自然災害後完全靠人工自救,則大户並沒有優勢。比如玉米遭遇風災,需要人工扶正,上千畝的面積要花費很長時間,甚至耽誤救災時間。

大户的賺錢之道

一、規模籌碼。由於具有一定的規模,使得經營信息的獲取更加全面。靠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很難,靠經營信息增加收入相對容易則應以增加收入為主要方向, 增加收入是沒有極限的。而小户農民,缺乏信息來源,只有降低成本,而成本是有極限的;且很難擺脱經濟學上所謂的蛛網理論。蛛網理論通俗講,就是農民常説的 大年小年,小户是天然的跟風者,別人賺錢,就會跟着種,別人賠錢,自己也不種了,可能永遠都錯過大年,趕上小年。

二、獲取農業政策。種植大户、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相對於小户來説大户具有一定的規模,則能更好對應國家的政策,通過申報項目獲取一定的補助。

經營規模,向上遊獲取利潤

具有經營規模,能從上游獲得原材料優勢,或者更好的植保技術服務。如大户、合作社實行集團採購,就能夠從上游獲得更多的優惠政策,更有質量保證的產 品或者更好的植保服務。現在的農民對待種植的作物是有病沒病都打藥,而且不能對症施藥,在這方面,小户天然是弱項,而大户就能向上遊要求更好的植保服務, 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產量,這就是規模籌碼。

這個籌碼可以通過家庭農場、合作社規模體現出來,目前在農資領域就有這樣的現象。比如幾家種植大户合夥,針對廠家採購,通過規模經營向上遊獲取利潤。目前,農資流通環節還普遍存在縣級代理、鄉鎮和村級零售現象,減少任何一個環節,都能夠獲得10%—30%的農資購買成本。

經營產業鏈,向下遊索取利潤

因為具有規模,種植大户可以向下遊索取利潤,實行全產業鏈經營。原來的農民只負責生產種植,由於規模小,所以有二道販子、三道販子、零售等等流通環 節的存在。然而,種植大户種植規模和經營能力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即減少二批成本、三批成本,甚至是零售成本。此外,還可以實現訂單農業,通過了解客户需 求,合理安排種植作物的品種、規模,將不同等級的農產品分類存放,實現高附加值的銷售。這是家庭農業所不具備的優勢。

實現農資產品的社會化

當種植面積達到一定的規模,種植大户就需要購買一定數量的農資機械,農資機械的購買會減少農户的種植成本,但由於農資機械季節性較強,必然會導致剩 餘產能的浪費,且配置越全面,損失就越大,如果可以實現剩餘產能的社會化,大户之間相互配套,實現“我為你播種,你為我收割”的多贏組合,就會相應的減少 成本,增加利潤。

那麼,如何才能讓種植大户賺錢呢?第一,必須從農資的生產者變成農資的經營者;第二,如果是大田作物,應保持合理的規模,即150-250畝左右;如果是經濟作物,最重要的則是經營品種必須能夠擺脱蛛網理論的限制。第三,瞭解國家農業政策,結合自身情況獲取相應扶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