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問答 > 有問必答

野生大黃魚有什麼特點,頭呈鈍尖形、尾巴細長、全身金黃

科屬:大黃魚為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魚類。

外觀特徵:大黃魚魚體長橢圓狀,頭大而鈍尖,體背側及上側面黃褐色,下側面及腹面金黃色,臀鰭、胸鰭和腹鰭黃色,背鰭和尾鰭灰黃色。頭部及體前部被圓鱗,體後部被櫛鱗。

分佈及習性:大黃魚分佈於西北太平洋,棲息於水深60m以內的軟泥或泥沙底質海域,以蝦、蟹、小魚為食,分為春秋兩汛(春汛為4-6月,秋汛為9-10月)。

野生大黃魚有什麼特點,頭呈鈍尖形、尾巴細長、全身金黃

一、野生大黃魚有什麼特點

1、大黃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魚類,別名黃花魚、黃魚、大鮮、黃瓜。

2、體長橢圓,側扁,背緣和腹緣廣弧形;尾柄細長。頭大而鈍尖,側扁,具發達的黏液腔。吻鈍尖,吻長大於眼徑;吻褶完整。不分葉;吻上孔3個,細小,不顯著,有時消失;吻緣孔5個:中吻緣孔1個,圓形,較顯著,位於吻緣上方,側吻緣孔4個,呈裂縫狀。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而隆起,大於眼徑。眼上骨較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呈長橢圓,位於眼前緣。口前位,口裂大而斜。下頜略為突出,縫合處具有一瘤狀突起。上頜骨向後幾伸達眼後緣下方。齒細小,尖鋭;上頜齒多行,外行齒擴大,前側數齒最大;下頜齒2行,內行齒擴大;下頜縫合處瘤狀突起的後面2齒較大,齒尖向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脣厚、光滑。舌遊離,端部圓形。頦孔6個,細小,不顯著。無頦須。鰓孔大。鰓蓋條7.具假鰓。鰓耙細長。

3、頭部及體前部被圓鱗,體後部被櫛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鰭膜的2/3以上均被小圓鱗,尾鰭被鱗。背鰭連續,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具一缺刻,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具9~10鰭棘、31~34鰭條;第一鰭棘較短,第三鰭棘最長。臀鰭起點位於背鰭第十六鰭條下方;具2鰭棘、8~9鰭條;第二鰭棘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徑。胸鰭尖長。腹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胸鰭基點,位於胸鰭的腹側。尾鰭尖長,稍呈楔形。

野生大黃魚有什麼特點,頭呈鈍尖形、尾巴細長、全身金黃 第2張

4、體背側及上側面黃褐色,下側面和腹面金黃色。背鰭和尾鰭灰黃色,臀鰭、胸鰭和腹鰭黃色。胸鰭基上端後方具一黑斑。上脣的上緣在吻端為黑色,其他部分為橘紅色。

5、大黃魚為暖濕性近岸洄游性魚類,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棲息於水深60米以內的軟泥或泥沙底質海域,喜集羣。食性廣,主要以蝦、蟹等甲殼動物和小魚為食。

6、大黃魚在生殖季節集羣由外海遊向近岸,形成漁汛。漁汛分春秋兩汛,春汛一般在4~6月,漁場集中在蘇浙、閩各處近海的產卵區,秋汛則在9~10月間的浙江北部海區形成。

野生大黃魚有什麼特點,頭呈鈍尖形、尾巴細長、全身金黃 第3張

二、優質大黃魚如何挑選

1、看外觀

自然生長的大黃魚,通常體表顏色為淡顏色,比較柔和,魚體的背面和上側面會出現黃褐色,腹鰭為黃色,比較有光澤,外觀比較亮麗,而品質不好的大黃魚,體表是黯淡無光的。

2、看大黃魚活躍

大黃魚本身是喜歡安靜生活環境的,不過一旦到了進食的時候,大黃魚就會變得很活躍,而且大黃魚愛吃各類蝦、蟹、魚和蚌類,進食的速度快,品質就越好。

野生大黃魚有什麼特點,頭呈鈍尖形、尾巴細長、全身金黃 第4張

3、魚肉口感

大黃魚的魚肉口感很好,經過烹飪後,魚肉就會變得非常有彈性,食用口感鮮嫩,味甜多汁,要是魚肉都沒有彈性,肯定吃的不是優質大黃魚。

4、看魚鱗

新鮮的大黃魚魚鱗都是比較完整的,而且不會脱落,如果在選購的時候,發現大黃魚出現了掉鱗的情況,這也説明大黃魚的肉質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