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無公害水稻標準化生產栽培技術

科普1.59W
無公害水稻標準化生產栽培技術

一、無公害水稻產地環境應具備的條件

1.空氣質量。標準狀態下,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每立方米≤0.25毫克,氟化物≤7微克。

2.灌溉水質量。pH值6~8,每升水總汞≤0.001毫克,總鎘≤0.01毫克,總砷≤0.05毫克,鉻(六價)≤0.1毫克,總鉛≤0.1毫克,石油類≤5.0毫克,揮發酚≤1.0毫克。

3.土壤環境質量。pH值小於6.5時,每千克土壤總鎘≤0.3毫克,總汞≤0.3毫克,總砷≤30毫克,總鉛≤250毫克,總鉻≤250毫克。pH值6.5~7.5時,總鎘≤0.3毫克,總汞≤0.5毫克,總砷≤25毫克,總鉛≤300毫克,總鉻≤300毫克。pH值大於7.5時,總鎘≤0.6毫克,總汞≤1毫克,總砷≤20毫克,總鉛≤350毫克,總鉻≤350毫克。

二、無公害水稻標準化生產栽培技術

1.水稻種子質量標準。種子的純度、淨度、發芽率和水分指標要符合國家標準(GB4404.1~1996)。

2.全面推廣水稻旱育秧。旱育秧和軟盤育拋秧是當前主要推廣的水稻育秧技術。中稻應全面推廣早育秧或軟盤育拋秧;前茬是小春田的,要推廣地膜溼潤育秧方式。高山區為了水稻早播、早栽、早成熟,可在低壩育寄秧或地膜溼潤育秧。

①適時早播。一般在當地連續3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時及時早播,我縣平壩地區3月20日左右播種,低山區3月20~25日播種。

②種子播前處理。每畝稻田需雜交稻種1~1.25千克,常規稻種2~2.5千克。在晒種、選種的基礎上進行消毒處理,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天,或50%強氯精可溼性粉1000~1500倍液浸種1天,再進行催芽至”粉嘴谷”,破胸溫掌握在35~38℃。

③選好苗床。選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熟旱地或淺泥腳肥沃水田作苗床。每栽1畝冬水田,旱育秧需淨苗床面積10~12平方米;中苗秧14~16平方米,即每平方米播芽谷130~150克;大苗秧20平方米以上,即每平方米播芽谷50~80克。

④抓好秧苗期田間管理。播種至出苗前蓋嚴地膜,膜內溫度控制在35℃以內;一葉期控制在25℃左右,二葉期控制在20℃左右。晴天白天揭膜煉苗,晚上蓋膜。煉苗期間如遇低溫寒潮天氣應覆蓋地膜保溫;若連續遇陰雨天氣,出苗後每天也要揭膜換氣半小時左右。

旱育秧出苗前保持苗床土溼潤,出苗後至2.5葉期要控水降溼防病。當苗床出現土幹發白或早、晚秧苗葉尖無水珠或秧苗開始卷葉時,應在早、晚揭膜灌足水。溼潤秧田必須在播種後排幹廂溝積水,實行旱管,煉苗揭膜後如遇降雨要蓋膜遮雨。

二葉一心期每畝苗床施清水糞350千克加尿素2.5~3千克,移栽前5~7天施尿素2.5千克。

播種前及播種後在苗床四周投放安全鼠藥毒餌滅鼠。播種後用50%辛硫磷40~50克拌細土撒施在苗床上,防螻蛄等地下害蟲。一葉一心期,未用多功能壯秧劑的,旱秧每平方米苗床用70%敵克鬆1.5克溶水1.5千克,拋秧每35~40個秧盤用70%敵克鬆8克溶水8千克,均勻噴霧,並補施少量清水使藥液滲至根部防治立枯病。雜草多的地塊,播種蓋土後,旱秧每10~12平方米或拋秧每35~40個秧盤分別用殺草丹8克或4克,分別溶水2千克或1千克噴霧。移栽(或拋栽前)1~2天,用20%的三環唑750倍液噴苗,預防稻瘟病。

⑤把好旱育秧關鍵技術環節。一是根據秧苗葉齡控制播種密度;二是播種前苗床地灌足底水,保證發苗整齊;三是每畝施1千克旱育秧壯秧劑;四是施用敵克鬆藥劑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方法:水稻播種後蓋土前,每平方米苗床用2.5克(含量70%)敵克鬆,對成600倍液噴霧,殺滅土壤病菌;秧苗一葉一心時,每平方米苗床用1克敵克鬆,對成1000倍液噴霧防治立枯病;五是苗床地應疏鬆、平整,播種後蓋土均勻,厚度0.5~1釐米。

⑥防治爛種死苗。防爛種:首先搞好種子貯藏,避免受潮、變質、發黴;二是在育秧時把好種子質量關;三是在浸種過程中勤換水;四是在催芽過程中把好溫度關,將催芽破胸溫度控制在35~38℃。防死苗:一要控好溫度,防止高溫或溫差過大死苗。二要搞好藥防:旱育秧、軟盤育秧應採用600倍液敵克鬆進行土壤消毒;播種後蓋土前,每平方米秧地應施用硫磺粉5~10克,控制立枯病生長環境;三要培育壯苗,在當地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適時移栽秧苗。

3.大田移栽。①適時早栽。在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5℃以上,葉齡指標平均達到4.0~5.5葉時適時早栽。大力推廣寬窄行和雙本插,以避過日平均氣溫大於30℃的高溫伏旱天氣對水稻開花結實的影響。

②合理密植。雜交稻、大穗型品種、肥力中偏上的田塊和採用拋秧方式的栽(拋)密度偏稀,一般每畝大田栽1.5萬窩左右;常規稻、穗數型品種、肥力中偏下的田塊和採用手工栽秧方式的密度偏密,一般每畝大田栽1.5~1.7萬窩,每窩栽4~4.5粒谷秧苗。

③大力推廣測土配方、節本增效施肥技術。無公害水稻生產適宜施用的優質有機肥:以頭年稻草還田為主,栽秧前半個月每畝施腐熟畜禽糞肥1500~2000千克;化學肥料施用量根據當地土壤特性而定,一般純養分含量為45%的專用肥、複合肥,每畝用量25~30千克;純養分含量為25%的專用肥或複合肥,每畝用量40~50千克。施用單質化學氮肥、磷肥、鉀肥的地方,每畝施用尿素15千克或碳銨35千克,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25~30千克,氯化鉀8~10千克作底肥,尿素5千克,作追肥。鈣質紫色土(鹼性土壤)每畝施用尿素15千克或碳銨30~35千克,過磷酸鈣25~35千克,氯化鉀4~5千克;硫酸鋅1.5千克左右,尿素5千克作追肥,使之產生固氮解磷解鉀效果,從而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產量和品質。

④無公害水稻的水漿管理,當田間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即可脫水晒田,多次輕晒。晒時放水落幹,待田面無水2~3天后再上新水,保水1~2天再放水落幹,重複2~3次可控制無效分櫱發生。灌漿結實期,保持乾乾溼溼,間隙灌溉,田面水自然落幹後再上新水,防後期脫水過早影響稻米品質,直到收割前5~7天,上最後一次跑馬水。

⑤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針。具體為:

物理防治:採用人工捕殺;利用害蟲的趨性進行燈光或性激素誘殺;人工除草、除病蟲危害植株。

生物防治:注意保護和利用天敵,維護天敵種群多樣性,發揮天敵的控害作用;優先推廣使用生物農藥;養鴨治蟲;稻田養魚。

化學防治: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草害情況;嚴格按無公害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規定施藥;一藥多治或農藥合理混用;有限制地使用具有”三證”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控制施藥量與安全間隔期;採用農藥載入體撒施方法,防治水稻前期一代螟蟲和雜草;對水稻葉面病蟲、穗部病蟲實行低容量噴霧。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4.適期收穫。當95%以上穀粒黃熟後即可收割,避免過早過遲而造成空秕率增高、米質降低、發芽、黴爛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