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措施

科普9.79K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一種由遷飛性害蟲白背飛蝨為主要傳毒介體的惡性病毒病,具有突發性、暴發性強,擴散蔓延快、為害隱蔽等特點。5~6月份連江縣進入雨季,白背飛蝨將隨強對流氣流大量遷入中稻秧田及早插本田,增殖速度快,若不注意防治,將對水稻生長與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各鄉鎮要高度警惕,切實把監測和防控工作關口前移,加強傳毒介體昆蟲白背飛蝨的蟲量監測,抓好中稻秧田及大田前期稻飛蝨的防治,預防南方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必須採取“治蟲防病、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後期”的防控策略。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防治措施

1、秧田期藥劑防治:在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嫁藥”;未經拌種處理的秧田,於秧苗一葉至三葉一心和移栽前各噴藥一次,秧田周圍雜草也同時噴藥;藥劑可選25%吡蚜酮可溼粉16~20克/畝,或25%噻嗪酮可溼粉30~40克/畝。

2、分櫱期藥劑防治:移栽時要注意剔除矮小病秧,移栽到大田後,根據遷入白背飛蝨種群數量,適時噴施速效和持效殺蟲劑等,壓低白背飛蝨蟲口數量,降低病害流行風險。藥劑可選25%噻嗪酮可溼性粉劑30~40克/畝,或25%吡蚜酮可溼粉16~20克/畝,或25%噻嗪?異丙威可溼性粉劑150克/畝,或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0克/畝,兌水45~60公斤均勻噴霧。

3、及時拔除病株:在水稻栽後20天內,對叢病率超過3%的發病田塊,及時拔除病株(叢),踩入泥中,然後從健叢中掰出一半或將儲備秧苗補上,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促早發,保證有效分櫱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