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富館

位置:首頁 > 周邊 > 科普

春季馬鈴薯畸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科普3.01W
春季馬鈴薯畸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在馬鈴薯結薯期,常常碰上温、水、氣、肥等外界因素與馬鈴薯生長髮育所要求的適宜外界條件發生矛盾的現象,在不能滿足馬鈴薯結薯期所要求的外界環境條件時,春播馬鈴薯就會出現如下畸形塊莖。那大家知道這種情況應該怎樣防治嗎?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種薯塊上的芽眼處結出小塊莖

春播馬鈴薯收穫時,凡未出苗的種薯都是切塊播種時將長出的長芽掰掉的薯塊,在掰掉的原芽眼處均結出1~3個小薯塊。這種畸形塊莖現象有的地方稱“悶生薯”,也有的稱為“夢生薯”。這是由於作種用的薯塊貯藏時窖温偏高造成的,試驗證明只要窖温在4℃以上,塊莖已渡過休眠期就會發芽,當窖温10℃以上時塊莖上的芽就會長得快而長。若在播種時把種薯塊上的長芽掰掉,播種後再遇上低温時間長或覆土過淺,此時的地温雖然不能滿足幼芽伸長的要求,卻仍然具備了促使種薯塊莖內營養物質向芽中運輸形成小塊莖的條件,迫使芽眼處積累了大量的營養物質,從而在原種薯掰掉芽的芽眼處結出了小塊莖,即“夢生薯”。

防止對策:一是種薯塊上的芽不是特別長,在播種時一定不要輕易掰掉芽;二是春播不要太早,待10cm深處地温穩定在7~10℃再下種,若種薯芽太長時,播種更不能太早;三是春播時覆土厚度要適宜;四是種薯貯藏地點(窖)温度不要超4℃。

二、塊莖呈啞鈴狀

出現這種畸形塊莖的原因是在結薯期遇到25℃以上的高温時間過長,加上土壤又嚴重乾旱缺水,迫使新生塊莖停止生長。若在這個時候進行澆水或天降透雨,使土壤温度驟然降低旱情解決,使塊莖開始出現二次生長,迫使薯塊形成了中間細兩頭粗,似啞鈴狀的畸形塊莖。

防止對策:一是選用耐高温的品種可以不出現或少出現啞鈴薯;二是澆水要及時,防止土壤忽幹忽濕,要始終保持土壤濕潤。

三、塊莖呈念珠形狀

在植株結薯前期遇上土壤嚴重乾旱時,忽然降雨或進行人工澆水,之後又遇上了高温和冷涼天氣相互交替造成念珠形塊莖。高温與冷涼天氣交替次數越多,則塊莖上的念珠個數也就越多,有時還會在一個塊莖頂部長出帶有匍匐莖的小塊莖若干個。

防止對策:一要適期澆水始終保持土壤濕潤;二建議春種時最好採用地膜上扣小拱棚的“兩膜栽培法”,這種種植法除可防止發生念珠狀塊莖之外,還可達到產量高,上市早,經濟效益好的目的。

四、塊莖薯皮粗糙和薯形不整

在結薯期若土壤板結,多濕缺氧,塊莖上的皮孔為了擴大吸氧量,迫使皮孔突出薯皮,使塊莖表皮呈現狀似麥粒大小的白點。若土壤中繼續多濕缺氧,時間一長,輕者塊莖表皮粗糙或薯形不整,嚴重時甚至會悶死塊莖引起爛薯減產。在塊莖皮孔突出的時候,若再被土壤中的放線細菌侵入,不久就會在塊莖上發出褐色小斑點,褐色斑點擴大後就會在中央凹陷而邊緣突起,薯皮變得更加粗糙且連成片。褐色病組織死細胞脱落之後,病痕加深,病斑處就呈現瘡痂狀,即為“瘡痂病”。

多年調查證明:

①秋馬鈴薯塊莖發病率大大高於春馬鈴薯;

②含石灰質的鹼性地塊發病率高於偏酸性土壤;

③低窪地塊的發病率高於高燥地塊;

④粘重土壤塊莖發病率高於沙壤土;

⑤施用未發酵農家肥的地塊重於施用發酵好農家肥的地塊;

⑥高温乾旱的年份土壤板結重者比濕潤涼爽年份發病重。

防止對策:

1是在塊莖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疏鬆濕潤,防止乾旱;

2是要及時中耕鬆土,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和土壤耕層的含氧量;

3是實行4~5年的輪作;

4是禁止使用未發酵的農家肥和石灰;

5是選用抗粗糙和瘡痂病的品種;六是可用0.2%的福爾馬林(甲醛)溶液(即40%甲醛藥液500mL加水100L),在播種前浸薯種2h,或用對苯二酚(化學純)100g,加水100L配成0.1%的溶液,於播種前浸種30min後取出晾乾播種,此法還可兼防馬鈴薯粉痂病。

1、畸形薯產生原因

馬鈴薯畸形薯主要是由二次生長造成的。二次生長的主要原因是高温乾旱後突然降雨或澆水,使原本停止生長的塊莖又處於適宜的生長條件下,但此時的塊莖表皮局部或全部已經老化,而沒有老化的部分的芽恢復生長和澱粉合成,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畸形。

2、防治措施

(1)選用優良品種

畸形薯多發生在中熟或中晚熟品種上,因此在種植馬鈴薯時,尤其是在排水不良或粘重土壤上,或者當地不具備澆水條件,而馬鈴薯生長期間又高温少雨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栽培條件,因地制宜選用不易發生二次生長的品種。

(2)增施有機肥

有機肥含有馬鈴薯生長髮育所需的各種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施用有機肥,可以使土壤疏鬆肥沃,改善土壤的通氣條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避免土壤過幹過濕造成塊莖畸形的同時,也使塊莖膨大,促使塊莖形狀整齊,表皮光滑,產量提高尤其是在粘性土壤上種植馬鈴薯更要注意增施有機肥,以改善土壤條件。有機肥一般應作基肥施用,並要求深施,普通肥力的地塊每667平方米施4000~5000公斤。

(3)適量施肥

馬鈴薯施肥過量,易導致植株生長旺盛甚至行長,如果相應的栽培管理措施沒有及時中跟上,就會抑制塊莖的膨大,從而導致畸形。馬鈴薯是需鉀作物,吸收的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肥料可以以基肥和追肥兩種方式施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前期追肥以氮肥為主,以促進地上部分莖葉迅速生長,一般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公斤或碳酸氫銨40~50公斤,整個生育期追肥1~2次,追肥多少和次數依土壤肥力和植株生長情況而定,嚴禁施肥過量。結薯期為了促進塊莖生長,可以適量補充一些鉀肥,採用葉面噴施的方式,一般使用濃度為1‰的磷酸二氫鉀。

(4)及時澆水

馬鈴薯苗期一般情況下不用進行澆水,土壤過於乾旱時,必須進行澆水,但澆後要及時進行中耕,破除板結,提高地温。馬鈴薯現蕾後,應根據墒情小水勤澆,保證土壤濕潤,地皮不幹,一般7~10天澆水一次。根據土壤情況,一般收穫前5~7天停止澆水,利於塊莖收穫後進行安全儲藏。避免生長期間發生乾旱,尤其是塊莖膨大期發生乾旱後再進行澆水,會造成塊莖二次生長形成畸形薯。

(5)加強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的作用主要是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增加土壤保墒保肥的能力,使得薯皮光滑、薯形整齊,降低畸形薯比例。馬鈴薯整個生育期根據情況需要進行2~3次中耕,2次培土。出苗前3~5天進行第一次中耕,幼苗出齊後進行第二次中耕,最後一次中耕應在馬鈴薯封壟前完成;馬鈴薯現蕾期匍匐莖尖端開始膨大時進行第一次培土,防止匍匐莖竄出地面變成新的枝條,馬鈴薯進入到膨大盛期,為防止塊莖露出地面進行第二次培土,培土厚4~5釐米,形成高25釐米左右的高壟,澆水不淹頂,壟上不板結,土壤透氣性好,有利於塊莖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