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富馆

位置:首页 > 周边 > 科普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科普1.04W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自然气候异常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桑园病虫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态越来越复杂,食性越来越杂,抗药性越来越强,整个生态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随着国家对高残留农药逐步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桑药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小。由于桑园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生物群落,生产中常因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病虫暴发成灾。

一、近几年病虫发生概况1、病虫发生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我县桑园内病虫发生总体呈现多虫种高发趋势。害虫主要以鳞翅目害虫为主,其中发生量大、危害重的是食叶害虫,主要有:桑螟、桑毛虫、桑尺蠖、艾尺蠖、野蚕等。主要病害是桑花叶型萎缩病和桑疫病。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特点:⑴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中晚秋蚕结束后,农户思想上松懈,10月上旬防治桑园关门虫难以到位,而越冬气温逐年增高,害虫越冬死亡率低,越冬存活基数高。因各害虫发生期不一,在防治策略上难以协调,致使桑螟、艾尺蠖、桑尺蠖、桑毛虫、野蚕等主要害虫相继大量发生。⑵桑园郁闭,枝干病虫呈上升趋势因夏蚕饲养少,不养早秋,夏秋季蚕期间隔较长,桑园郁闭,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繁衍,病虫种类增多,枝干病虫明显增加。桑膏药病、桑白蚧、桑蛀虫大面积发生,特别是桑膏药病、桑白蚧平均发病率超过10%。(3)桑园间作物为杂食性害虫提供了生存条件,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为了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在桑园内夹种豆类、瓜类、番茄、马铃薯及多种蔬菜,为杂食性害虫如斜纹夜蛾、艾尺蠖、桑毛虫,各种灯蛾、蚜虫、蜗牛、刺毛虫等害虫提供了遮避、繁殖场所,桑园治虫难以彻底到位,尤其是艾尺蠖、斜纹夜蛾具有很强的杂食性、迁移性和抗药性,成为我县近年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其危害猖獗,给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一部分次要害虫如卷叶蛾、稀点白灯蛾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一些新的病虫发生期提早,消退期推迟,高密度危害期达4个月以上,加剧了桑叶的老化,尤其是在适宜气候条件下,危害严重。⑷桑树病害多发,出现一些新情况近两年,我县南莫、仁桥、古贲等乡镇相继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桑园面积约有600亩。据调查,发病重的田块,株发生率达70%,桑叶减产60%以上。桑疫病近两年发生更为普遍,2002年春季在李堡、西场等十多个乡镇1万多亩桑园发生,其中缩叶型约占80%,严重的桑园株发病率达100%;黑枯型约占20%,发病重的春叶产量下降50%以上。2、发生原因由于桑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桑病虫防治难以协调,加之近几年蚕农不愿饲养夏蚕,桑园施肥品种单一(偏施鸡粪,土壤含盐量升高)、气候影响以及农田重复使用高效农药而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造成桑园病虫害种类增多,发生频繁,暴发性害虫增加。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忽视关门虫防治,增加了病虫基数10月上旬是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螟和部分艾尺蠖幼虫相对集中的时期,此时使用菊酯类高效、长效农药治虫,能有效控制来年病虫基数,这是全年防治桑园病虫的关键措施之一。但蚕农很少用药防治关门虫,春季气温回升后,害虫出蛰活动时间开差较大,防治对象很难兼顾。如桑尺蠖3月上中旬出蛰活动,桑毛虫3月底出蛰,大量出蛰在4月上中旬,艾尺蠖5月中旬开始孵化,野蚕卵从4月下旬到6月下旬陆续孵化,所以春季白条治虫效果比防治关门虫的效果要差得多。⑵气候变化异常近几年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气候出现异常现象,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且春夏季雨水较多。由于越冬气温较高,害虫越冬死亡率下降,越冬存活基数高。桑树生长季节如遭遇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的气候,则桑螟、桑疫病等病虫害常常暴发、流行。(3)任意加大农药使用浓度因农户持续提高农药使用浓度,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导致生产中无节制地使用农药,增加治虫成本,污染农业环境,形成恶性循环。⑷防治体系不够健全,病虫防治工作散落从防治体系看,千家万户养蚕,桑园治虫的喷药时间、方法、技术、药剂品种及浓度等有开差,加之有些害虫繁殖快,有些害虫世代重叠,害虫危害部位也不相同,不同时间喷药防治的桑园就形成害虫过渡的最佳场所。因此,目前一家一户的治虫体系是造成防治失时、失效,致使害虫暴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⑸品种桑对某些病虫害的抗性弱如桑疫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和桑品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推广的育71-1品种桑由于对细菌病的抗性差,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极易发生、流行。3、几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1)桑螟一年发生四代,孵化力强,繁殖量大,世代重叠,多雾潮湿天气卵孵化率可达100%。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杂草或随桑叶带进蚕室越冬。药剂防治时间:5月下旬第一代一般不治,6月下旬治第二代,8月20日左右治第三代,9月底治第四代,常用药剂防治。⑵桑毛虫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孵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8月上旬,第三代在1O月上中旬,以2—4龄幼虫在10月下旬吐丝结茧越冬。防治关键:治好关门虫和第一代幼虫。(3)桑尺蠖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时间:一代6月中下旬,二代7月底,三代9月初,四代10月上中旬,防治主要抓三个时期:一是10月上中旬,此时数量多,危害小,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长效农药防治,未治关门虫的春季使用甲胺磷进行白条治虫;二是6月中下旬治一代,采用中、短效农药;三是7月底至8月初防治二代,第四代恰好中秋蚕期结束后防治。(4)艾尺蠖(棉大造桥虫)一年发生四代,危害主要在8—9月份,10月上旬入土,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具有杂食性、迁移性、暴食性(3龄开始)和抗药性等特点。药剂防治时间:5月上中旬第一代不治,6月下旬治二代,7月中下旬治三代,8月下旬视情况防治第四代。用药品种:甲胺磷1500倍或20%灭多威2000—3000倍。防治时间一定要在3龄之前。⑸野蚕一年发生3代,5月上中旬越冬卵陆续孵化,6月中旬第一代,8月上旬第二代,9月上旬第三代。防治关键:一是冬季刮卵;二是8月中旬药剂防治;三是10月中下旬采集野蚕茧。⑹侧多食跗线螨为害症状,在枝条顶端嫩叶上出现苍白色病斑-黄点-褐点,叶脉凸凹不平,向正面卷曲,叶片四周发焦,顶芽不发,严重时侧芽萌发。为害特性:①杂食性,②象病害,③趋嫩性,l—4叶占90%,第二叶是成螨,④世代多,夏秋易暴发。高温干旱容易发生,成螨在蔬菜或杂草中越冬。防治药剂:乐果、三氯杀螨醇等杀螨药剂均可。(7)桑白蚧一年发生3代,若虫盛孵期分别为:第一代6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第三代9月上旬。以受精雌成虫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产孵,5月上中旬孵化。不论若虫或成虫,只要形成介壳,所有的有机磷农药无效,刚孵化若虫在形成介壳前有机磷类农药全有效。防治时要人工抹杀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具体时间:①4月中旬因成虫产孵时介壳翘起,喷药于枝干危害部位。②5月上旬用30倍机油乳油喷涂,或喷2%的洗衣粉,但不能喷到条叶上,防止桑叶脱落。③夏伐后,喷5%洗衣粉或30倍机油乳油防治低龄若虫,夏伐后l—2天喷5%洗衣粉影响不大,桑芽迟发3—5天。但桑芽露青不能喷。④秋蚕结束后用洗涤净8—1O倍喷治。⑻桑拟干枯病、桑膏药病桑拟干枯病主要发生在桑树枝条和幼树枝干,常与芽枯病并发。发病条件:①品种的差异,不抗该病的有湖桑199、育2号。②秋季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新栽桑易发。③秋季采叶粗暴,造成伤口。防治方法:剪除病枝,严重的春伐。桑膏药病的担孢子往往附着在桑白蚧虫体上传播,桑膏药病发生多的地方桑白蚧也多,一般发生在桑园郁闭、土壤潮湿、通风不良的老桑园。防治方法:①用竹片刮破菌膜,涂桑药一号(配制浓度:冬季1:9,春季1:24)。②配套桑园沟系,改善通风条件。⑼桑花叶型萎缩病病株桑叶卷缩、叶片上黄绿相间、叶背脉侧常有瘤状小突起,严重的腋芽萌发,侧枝丛生,桑叶产量和质量大幅度下降。由于目前该病传播途径尚未弄清,因此只能通过剪除病枝进行防治,但该病夏伐后出现高温隐症,因而对夏秋叶影响较小。⑽桑疫病分为缩叶型和黑枯型两种,以黑枯型危害损失更大。桑黑枯型疫病危害的典型症状是发生烂头现象,叶片不规则并有趋黄现象,枝条上有线状黑褐色病斑,连阴雨多湿情况下极易流行。防治方法:1、秋季采叶避免撕皮,减少病菌侵入。2、选栽抗病品种,连续多年发生地区,可进行品种更新。3、及时剪伐,生长季节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叶,并集中销毁。4、选用0.1%的硫酸铜喷治或选用500单位土霉素和500单位链霉素混合喷治,药剂喷治应连续使用二至三次,中间间隔期一周。

二、桑病虫综合防治措施

l、狠抓农业防治,创造控害条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桑保方针,采用系统的农业防治措施,对多年生桑树来说,能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控害环境。全县要大力提倡农业防治,推广抗病品种,挖除萎缩病株,夏伐时改提高剪伐为齐拳剪伐,坚持冬季整株修拳,进行冬翻、夏耕和中耕除草,控制不合理夹种,推广桑园覆草,人工捕捉害虫等,从而减少害虫发生量,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天敌,改善生态环境。

2、建立县、乡两级测报点,准确预报虫情桑园常发性害虫在全县范围内发生种类大致相同,但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期有开差(3-5天),局部地区少发性害虫也时有发生。在组织防治工作中,各乡镇兼职桑保员要固定测报点,认真做好虫情调查工作,结合县桑病虫情报,及时、准确、科学地指导本乡镇桑病虫防治工作。

3、规范药剂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农药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必备手段,但过于依赖农药,大量、多次重复使用,势必造成生态失衡,次要害虫暴发,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提倡简化防治,规范用药,是现阶段科学用药的重要标志。要从抓住防治适期,抓住主要病虫害,调整防治策略,更新用药结构,选择对口农药,实行一药多治和混配兼治等方面规范化学防治技术。⑴调整防治策略,合理安排用药次数根据不同病虫发生和危害特点,采取防治策略。在一般年份,前期以防为主,后期以保为目的,防治主害期或主害代。在害虫大发生年份采取治前控后的方法,对两种以上防治对象要混配兼治,统一防治。⑵掌握防治指标,适时用药,不随便用药根据害虫发生量确定用药(防治指标见桑病虫防治技术规范,桑象虫750头/亩,微体害虫100头/百叶,鳞翅目害虫400头/亩)。(3)合理使用农药,推广新农药,优化用药结构要根据不同害虫种类,选用对路桑药,严格掌握标准配制浓度。要推广新型桑园专用农药(如桑宝、桑虫清、双效磷、炔螨特等),因大农业农药一般含有长效农药成分,切切不能随意在桑树上使用,否则极易造成蚕儿大面积中毒。合理用药布局,优化用药结构,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品种,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交替使用农药可减少抗药性,混合使用农药可提高广谱性。⑷抓住防治重点时期,开展联防联治对全年药剂防治重点抓住四个关键时期:一是10月上旬,中晚秋蚕结束,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关门虫,主治桑毛虫、桑尺蠖、艾尺蠖、桑螟、野蚕等鳞翅目害虫,压低越冬基数,减轻来年白条治虫压力,这是全年药剂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二是白拳治虫,夏伐后3天内用长效农药甲胺磷、敌百虫防治桑象虫,用桑药1号或3%洗衣粉液防治桑白蚧;三是6月下旬,大部分鳞翅目害虫如桑毛虫、桑尺蠖、桑螟、野蚕等第一代或第二代盛孵期或低龄幼虫期,虫口往往超过防治指标,用桑宝或桑虫清等中、短效农药防治,从而控制秋季虫口基数;四是7月底至8月初,使用复配混合药,控制微体害虫和其它鳞翅目害虫的危害。开展联防联治是桑保工作的重点,也是提高防效的关键,在组织防治工作中要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进度。